正文

獨自一人并非是個貶義詞

一個人的狂歡:內向性格的力量 作者:(美)羅莉·海爾格


美國社會生活中被疏漏的一大塊就是獨處;孵育出這種精神的,不是孤獨——因為這種疏離感在稠人廣眾之中反而能夠潛滋暗長——而是那個沒有任何外部壓力的時空區(qū)域。

——瑪雅·曼茲

一個周五的傍晚,你下班回家。這一周里你不停地與人打交道、在工作中表現自己,還得對別人的要求作出答復。現在你已經筋疲力盡了,期待著有時間自己單獨待一會兒、睡一覺或者把身體伸展開,讀讀書、看看報或者輕松地做些細碎的活計——一個人獨占整個靜寂的空間。在路邊的一個書店里你碰到了一個熟人,她問你今晚上怎么打算。你跟她說了自己的想法,她看起來有些為你擔心。你注意到了她臉上那擔憂的表情,于是心里有些訝異,覺得自己是否有哪個地方不對勁兒,因為在周末大家好像都想出去而不是一個人待在家里。

假如你的自我疑慮鼓動你走出去,去參加了你一個朋友主辦的聚會。你的出現讓朋友們都很驚訝而且高興,這讓你確信自己的選擇是對的。但是還在跟大家問候寒暄的時候,你很快就感覺似乎丟了什么東西,開始后悔作了“每個人”都鼓勵你作的這個選擇。你感覺到了那種“在稠人廣眾之中潛滋暗長的疏離感”,渴望一個人待著,自由地想自己的心事,回到自己的節(jié)奏上來??墒悄銊倎聿痪茫宓蔬€沒坐熱,還不能馬上就走。于是你感覺自己被困住了,進退兩難。

這種“交往中的疏離感”在我們的文化中非常普遍,但是卻沒人認為這是一種需要診斷的“病態(tài)”。不管我們在人群中感覺多么呆滯無趣,我們還是抱著全社會特有的假定,認為與人交往極有好處而且十分必要,獨處卻令人懷疑。讓我們假設上述的故事以相反的方式發(fā)生會怎么樣:

你在書店里碰到熟人的時候,告訴她說你要去參加一個聚會。她看上去很為你擔憂,非常憂慮你由此會失去很多東西。她的意見是:“你盼著有自己的時間都盼了一個星期了,為什么現在又妥協(xié)了呢?”如果你已經而且正在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和其他人待在一塊兒,她可能會表達自己的憂慮,認為你在回避獨處的時間,暗示你可能會很沮喪壓抑。

盡管剛才假設的這種反應不可能會出現,但這正是一個內向的人所欣賞的觀點。對一個內向的人來說,在一個群體中與他人互動確實意味著錯失了獨處的機會。在一個信息源太多的地方,內向的人錯過了自己的思想、主觀性、自由以及自己的潛質。在一個高度刺激的社會環(huán)境中,“周五晚上去哪兒”這樣的問題、那種顯而易見的大家都需要更多刺激的觀念,對內向的人來說都是監(jiān)獄。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自由——沖出去遠離噪音,遠離談話,遠離那些對他內心的侵擾。然而,在他的情緒和周圍環(huán)境之間存在的偏差卻可能會導致他進行自我批評,而這正是一個人沮喪消沉的特點。

關注那些被剝奪了獨處權利的內向者是非常明智的。她是否因為沮喪而忽視了自己?是否成了內疚和自我譴責的犧牲品?她與快樂隔絕了嗎?她是否感覺自己了無生趣了呢?

內向者的“好去處”是獨處時那廣闊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內向者的內心得到滿足,心緒得以平靜,情感得以調動,信心受到鼓舞。我們所受的教育讓我們擔心“想獨處的心態(tài)”并對它加以限制,而且我們的語言也把社交世界擺在中間位置:英文中有一個專門指與人交往互動的動詞——Socializing(參加社交活動),但是卻并沒有一個專門的、有肯定意義的動詞,來描述一個人獨處的行為。我們往往傾向于把獨處看成一個需要克服的毛病,或是看成一件我們買不起的奢侈品,而不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我們不僅僅是社會的動物——我們也是獨居的動物。

但是如果更仔細地看,我們會發(fā)現很多動詞都帶有一點兒獨處的色彩:做白日夢、冥想、幻想、計劃、思考、建立理論、想象、祈禱、觀察、作曲、反省、發(fā)明——這里還并沒有包括一些典型的像閱讀、畫畫、研究、寫作等由個人單獨進行的活動。獨處并不是缺乏什么。正如信奉道家的人所理解的那樣,獨處是一種“內涵豐富的虛空”,是一扇打開的門,通往充溢著各種可能性的世界。

從另一個意義來說,我們所做的大多數事情都是獨自進行的。我們周圍可能會有很多人,但是每一個人所走的路都是屬于自己的??墒怯腥苏J為,我們每個人都依附于他人。這種預期讓很多人都感覺孤單而且被疏遠了。要是我們把社會交往看成是對獨處的回避會怎么樣?要是我們認為獨處才是生活的核心體驗,并且保證我們的孩子們都被訓練好能夠應對獨處,那又會怎么樣呢?

實際上,獨處是“社會生活中被忽略的一大塊兒”。我們被告知要有家庭觀,是團隊的一員,要有很大的社會關系網絡,越多越好而且永無止境。我們怎么就離自己那么遙遠了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