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性格的人為一個不同的世界所吸引,這個世界里很多東西并非直接就能得到,它更奇異、更復雜。無論我們是喜歡徜徉于幻想中、進行精神上的沉思默想、心靈上的調查研究、藝術上的創(chuàng)作,還是去野外探索,我們也許看上去都是與眾不同、不可捉摸的,或者說很怪異的。不可捉摸?是的——真的不想被人觸及,要不然一旦被人觸及就被侵犯了。很怪異?只有對那些想觸及我們的人或者想侵犯我們的人來說才是這樣。
我們與其余那43%的人口不一樣。然而,長期以來,人們總是固執(zhí)地將內向性格和精神疾病聯(lián)系在一起。盡管MBTI用了些健康字眼來描述不同的偏好,但是還是有些人格測試用“內向”這樣的詞來形容一些心理問題的征兆。有人認為外向性格是正常的,而內向性格是反常的,這種觀點在我們的文化中如此盛行,甚至已滲透進了我們的精神健康系統(tǒng)。
有很多理由可以說明內向性格與心理疾病無關。首先,內向的人是精神健康服務的主要客戶。為什么?因為他們喜歡內?。芏鄡认虻娜藖碚f,心理治療很有意思,讓人興奮。他們不懼怕他們將會發(fā)現(xiàn)些什么——他們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已經很熟悉了。
其二,外向的人經常不恰當地假定內向的人都在遭受某些苦難。內向的人只是把問題都內化了,喜歡把事情放到內心里加以考慮;外向的人更喜歡外化并以交互的方式解決問題。正因為這種不同,內向的人可能看起來在心理上有負擔,而外向的人把負擔都往四下分散了,看上去似乎更健康——從外向的觀點來說。但是請注意,我剛才說的是內向的人喜歡把問題都帶到內心里來。當然,一個內向的人可能會在這方面做得有點兒過,但是當外向的人感覺不得不把每個沒解決的念頭或感情都表達出來的時候,他可能也會做得過火。前者由此而沮喪或焦慮,自己前去接受治療;后者則把別人送去接受治療。
最后,內向的人可能會成為家庭和社會問題的承載者。家庭系統(tǒng)理論探討的是那個被認定有病的人是家中的“病人”,而其他成員則不是。酗酒的父母、波動的婚姻等問題并沒有被處理,但是家中那個內向的、把這些問題都放在內心考慮的孩子卻變成“有病”的了,需要去接受心理治療。把其他人的病態(tài)都扛過來對內向的人來說是個極大的風險,這個問題我們在后面的章節(jié)再討論。我自己是個心理治療師,我發(fā)現(xiàn)來接受治療的都是家里心理最健康的成員,因為他樂于正視自己實際當中存在的局限,而且敢于冒險進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