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油神”布恩·皮肯斯的并購大戰(zhàn)

紳士與無賴 作者:(美)喬·諾塞拉


1982 年秋,本文發(fā)表后不久,布恩.皮肯斯剛好同長期報道并購事件的《紐約時報》記者羅伯特.科爾(Robert Cole)交談??茽栐鵀樵搱髨蟮肋^美莎石油公司—城市服務(wù)公司之間這場并購戰(zhàn)—他在本故事中的確露面不多—我和他在這次交易過程中也只見過幾次面。換句話說,他知道,我剛出茅廬,缺乏經(jīng)驗。我也能判斷出來這讓他很不滿。因此,同布恩通電話時,他嗷嗷大叫:“下次有這類活的話,把它給我們《紐約時報》!”我不能說自己因為他那樣想而責備他。

我第一篇商戰(zhàn)故事結(jié)果一鳴驚人:此前從未有人如此深度報道并購企圖的內(nèi)幕消息。事實證明,自那以后再也沒人做過同樣事情。一個原因就是這樣做充滿法律風險。假使城市服務(wù)公司一方發(fā)覺布恩同他的投資銀行家和律師運籌帷幄時我就坐在他們身邊的話,假使這場戰(zhàn)斗在法庭上終止的話,美莎一方很可能會被剝奪其律師與當事人保密特權(quán)。此外,世達(Skadden)律師事務(wù)所的大律師喬.弗羅姆(Joe Flom)、投資銀行 唐納森,勒夫金&詹雷特(Donaldson, Lufkin & Jenrette)的阿普斯(Arps)和漢密爾頓.詹姆斯(Hamilton James)等并購專家真的很討厭,有記者把他們的一言一行都記錄在案。

我最持久的記憶之一就是那個月呆在沃爾多夫.阿斯托里亞酒店報道該故事的場景。一早我就悄悄混入美莎石油公司在該酒店的套房,接著盡可能久地呆在他們都不太在意的地方。此時布恩還穿著浴袍,周圍也只有幾名助理在場。不過,后來一名叫弗羅姆或詹姆斯的人打算講一些敏感話題,這時才有人注意到我還在一個角落作筆錄。這樣我就會被很干脆地攆出酒店套房,只好第二天早晨接著再潛回來重新開始。只有在這場并購戰(zhàn)的最后,對我來說那是最戲劇化的一天,他們大家都把我給忘記了。因為他們還有太多的事情要操心。

那么,為什么布恩讓我日復(fù)一日回到他們酒店套房呢?大部分原因是運氣。那時,《德州月刊》責任編輯尼克拉斯.李曼(Nicholas Lemann)(現(xiàn)為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生院院長和《紐約人》周刊特約撰稿人)給我分配了一件給布恩寫傳略的任務(wù),而這發(fā)生在1982 年春我前往德州并加入《德州月刊》雜志的創(chuàng)作團隊之前。讓尼克拉斯感興趣的是:布恩是位從未挑釁華爾街或美國東海岸商業(yè)文化的德州石油商人。恰恰相反,他擁有一支上市股票并且殷勤地向分析家和機構(gòu)投資商討教。尼克拉斯想要一篇探討德州石油商人和華爾街之間關(guān)系的故事。

盡管我沒費多長時間就意識到有大事情要發(fā)生了,不過布恩不愿告訴我究竟是咋回事。我那時對生意場和證券法規(guī)可謂知之甚少,以至于還曾問過布恩他是否在計劃收購某公司,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打探內(nèi)幕消息。接下來一個周五下午,我采訪布恩到那時已有兩個月時間,并正在休斯頓采訪布恩的兒子邁克時,有消息傳來說城市服務(wù)公司已經(jīng)先發(fā)制人。他們在布恩還沒來得及出手要約收購他們之前就先要約收購美莎石油公司了。接下來幾天,我都在試圖同布恩通上電話,并一直演練如何說服他允許我到紐約去見識見識他如何交易。當他接通電話,我根本還沒來得及講這番話,他一開口說的就是:“喬,你在德州干嗎?這出戲在紐約上演呢!”

說來就這么幸運:因為我在此前兩個月來對他有所了解,而且他也對我有所了解,所以布恩讓我走進他的酒店套房。盡管我缺乏商務(wù)方面的資歷,但他對我寫城市服務(wù)公司這筆交易的主意已經(jīng)很放心。盡管顧問們反對,他要我寫該故事也有他自己的算盤:他不乏自我意識,意識到這樣的高姿態(tài)只會對他以后做其他大筆交易有所裨益,并且他至少暗地里明白,出現(xiàn)在《德州月刊》封面上必將把他從一個一般商業(yè)人物形象提升到商界名流這樣一個迥然不同的境界。幾年之后,當他做出收購海灣石油公司這樣最出彩的嘗試時,他最終登上了《時代周刊》雜志封面。同卡爾.愛康(CarlIcahn)以及其他幾位一道成為企業(yè)并購?fù)灰u戰(zhàn)的標志性人物,他們發(fā)動了收購業(yè)績不良企業(yè)的改革運動(通過大量購買股票以達到控制某一公司的目的)。不管您如何看待這些突襲者的方法和目標,我總相信他們所做的其中一件事就是讓生意場看起來很有意思, 甚至引人入勝。對我個人而言,這就是從報道此次并購故事中收獲的最大感悟—之前我根本沒有意識到商海居然可以如此戲劇化。我著迷了。

如今25 年后我重讀這篇故事,還有好多東西打動我。一個就是我寫作的口吻,我明顯被自己親眼所見所迷惑,不過我對此還是感到有點內(nèi)疚,因為作為商界新手,我拿不準并購有何意義。今天雖說自己已是個頭發(fā)斑白的老手,我還是拿不準大多數(shù)并購是否有意義,不過正如商界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采取了“抵制無用”的立場。本故事中城市服務(wù)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查克.維德利施(Chuck Waidelich)對布恩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憤怒,也就是想到自己公司這樣的大魚居然受到這頭無足輕重的小魚的攻擊所冒的怒火,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

我同樣詫異這筆交易的規(guī)?,F(xiàn)在看來是如此之小,盡管在當時,它有可能成為史上最大的一筆。這場并購戰(zhàn)中雙方所采用的策略都很原始。整個過程給人的感覺就是所有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因為他們當時確實是這么回事。對于這場游戲中的主角而言,并購業(yè)中的幾個響當當?shù)娜宋锒冀槿氲矫郎凸竞统鞘蟹?wù)公司這場并購戰(zhàn)中,真可謂令人大開眼界。布魯斯.瓦瑟斯坦(Bruce Wasserstein)是并購業(yè)參謀中的王牌人物,他現(xiàn)在經(jīng)營著華爾街投資銀行和資產(chǎn)管理拉扎德公司(Lazard)。漢密爾頓.詹姆斯(Hamilton James) 是黑石(Blackstone)這樣一家著名的私人股本公司(Private Equity Firm)二號人物和當然接班人。大律師喬.弗羅姆(Joe Flom)已經(jīng)退休,但是他的對家,律師馬蒂.利普頓(Marty Lipton)還在給公司和董事會提供咨詢服務(wù)。本場并購戰(zhàn)中的一個邊緣人物伊萬.博斯基(Ivan Boesky),后來成了上世紀80 年代發(fā)生的內(nèi)幕消息交易丑聞的核心人物。我當時沒有才智把他寫入故事中, 不過我清晰地記得布恩不懈努力收取情報以便能取得了解對手內(nèi)幕的優(yōu)勢。很明顯,布恩那時就已經(jīng)覺察到我們其他人幾年后才明白過來的有關(guān)博斯基的事。

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意識到還有一個人沒有在本篇故事中出現(xiàn),他就是垃圾債券大王邁克爾.米爾肯(Michael Milken)。本故事主要圍繞主人公布恩而展開,他愈發(fā)拼命地努力募集其所需的10 億美元以便贏取城市服務(wù)公司的控制權(quán)。米爾肯當時正在經(jīng)營德崇證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著名的西海岸辦公室,他那時就已經(jīng)發(fā)明了垃圾債券—不過那時他還沒有搞明白這些債券使得布恩.皮肯斯這樣的人得以攻擊否則完全無法企及的大企業(yè)。兩年后,當布恩.皮肯斯決定收購海灣石油公司時,米爾肯會搞明白這一點的,企業(yè)并購?fù)灰u者的歲月正兒八經(jīng)開始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