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進“商大”(1)

王明傳 作者:戴茂林


1924年夏,王明由安徽省立第三甲種農業(yè)學校畢業(yè)后,考入國立武昌商科大學,簡稱“商大”。

“商大”創(chuàng)辦于1920年,位于武昌三道街,是在原武昌商業(yè)專門學?;A上建立起來的。它是武漢大學的前身,武漢大學就是由商科大學、中華大學和高師等校聯(lián)合而成立的。“商大”是國立大學,實行公費制,設有財經(jīng)系、商業(yè)系、會計系、經(jīng)濟學系等專業(yè)。它除開設許多財經(jīng)方面的專業(yè)課外,還開設英、日、法等外語課。學校學制五年,其中預科一年,本科四年。

王明考入“商大”后,先進預科學習,住在商大學生宿舍一棟寢室。和他同班的有遠房弟弟陳一新(陳紹燧)、老鄉(xiāng)程兆溟,以及梁仲民、詹禹生、陳楫生、胡佩禹等人。

王明之所以報考商大,由“農”轉“商”,也可能受其父親做過小生意的影響。不過,商大是國立學校,實行公費就讀,這恐怕是吸引家境貧窮的王明前來就讀的主要原因。

入學前,雖然父母親都支持王明到武漢上大學,但怎奈家境貧寒,無力為其湊足路費和上學的經(jīng)費,只得向別人借錢。王明不僅在金家寨向親朋好友借,還跑到15里外的袁家?guī)X向友人借。他東借西湊,仍是不足,最后還是母親喻幼華把半生零星積攢的七塊大洋全部拿出來,才勉強湊夠。

王明為此曾揮淚寫下了題為《七塊大洋》的詩篇,抒發(fā)了對慈母的感激之情:

枕邊摸索七元洋,慈母交兒淚兩行;

知道此錢升學少,半生辛苦積私房。

據(jù)王明妹妹王營回憶說:

“在六安縣高中快畢業(yè)時,父母問他畢業(yè)后的打算,他說他還要去考大學。當時讀大學非常困難,對窮家孩子尤其如此。后來考大學時,紹禹的成績在六安縣又居第一,被武漢大學錄取。上大學后,家里的負擔減輕些,因為他考得好,學校給了獎學金,享受公費待遇,家里就不用寄伙食費了。”

武漢市是湖北省的省會,全國著名的大城市。它工業(yè)發(fā)達、商店林立、學校眾多、交通方便,是我國中部水陸交通樞紐,素有“九省通衢”之稱。

從閉塞的皖西山區(qū)小鎮(zhèn)走出來的王明,來到繁華的武漢,一切都感到陌生和新奇。聞名華夏的黃鶴樓吸引著他,到武漢后不久,他就急不可待的前往參觀,并賦七絕詩一首,題為《風雨登黃鶴樓》:

乘鶴去乎余鶴樓?今人疑也昔人愁。

三城暗而兩山隱,風雨歌兮江漢流。

王明在學習之余,在武漢籍同學帶領下,還游覽了武漢三鎮(zhèn)的市容。11月,他去參觀了大智門火車站,這是他第一次見到火車,興奮之余,寫了一首題為《偕友訪大智門車站述同感》的七律詩:

工人開動火車頭,地動天驚震九州。

南北東西成一體,農工商學盡同仇。

推翻軍閥為民主,打倒帝強好自由。

我輩青年無量勇,獻生革命變全球。

商大成立時的校長是湖北省議會議長屈培蘭。這位說話結結巴巴的校長是軍閥政府的代言人,但由于商大在湖北省的名望,一批進步教師,如李漢俊、危浩生等還是來到商大任教。他們在傳播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宣傳馬列主義理論,對學生們產生了很大影響。

王明雖然在“商大”只學習了一年左右,但這一年卻是王明思想轉變的重要階段,使他由一位專心讀書的年輕學生成長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王明的思想轉變,可以從他在商大期間發(fā)表的文章中窺見。

1925年5月,王明在“商大”撰寫和發(fā)表了四篇文章。這四篇文章在王明一生發(fā)表的二百多篇文章中,除了《皖光》上的三篇外,可以稱得上是他最早公開發(fā)表政治見解的處女作。

1925年4月29日晚 10時,王明在“商大”學生宿舍里抱病寫完了《革新運動中所得之經(jīng)驗》一文,接著又寫出了《三種不同的面目》與《革新運動后之最近簡單希望》兩文。這三篇文章均于1925年5月10日刊登在《商大周刊》第3卷第5期上。同年5月27日,王明又在寢室里寫完了《社會、社會學、社會科學、社會問題、社會主義底淺釋》一文,并于1925年12月發(fā)表在“商大”的《社會科學研究》第一集上。

這四篇文章中的前三篇,主要談“商大”革新運動問題,后一篇講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幾個界限,反映了王明對“商大”革新運動的基本態(tài)度和他對社會主義的初步認識。

所謂“商大”革新運動,主要是驅逐軍閥政府代言人屈培蘭事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