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魯迅在南京水師學堂和礦路學堂的生活(1)

魯迅時代何以為生 作者:陳明遠


那時全國實行科舉制度,讀書人從小在“私塾”、“家館”熟讀《四書》《五經》,練習八股文和試帖詩,辛苦應試,僥幸取得秀才、舉人的頭銜,以提高社會地位。所謂“出路”就是讀書做官。傳統(tǒng)教育主要是“州學”、“府學”、“縣學”以及“書院”。周豫才想出外求學,家里卻出不起錢,因為家境實在困難,只能進公費的洋務學堂了。新式的洋務學堂寥寥無幾,只有天津的北洋水師學堂、武昌的自強學堂、南京的江南水師學堂和陸師學堂、福州的福建船政學堂等處,都是官費供給。

正好來了個機會,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有一位本家叔祖,在那里當“管輪堂”監(jiān)督(即輪機科舍監(jiān))。

戊戌年(1898)周豫才17歲時,母親魯瑞變賣首飾籌集8塊銀圓的路費(當時1塊銀圓約相當于百年后人民幣400元),供他到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免學費、膳費,每月還有少量津貼。周豫才到南京去投奔本家叔祖,暫住在他的后房。

可是這位“管輪堂”監(jiān)督有點頑固,他雖然以舉人資格擔任了這個差使,但總覺得子弟進學堂“當兵”不大好,至少不宜拿出家譜上的本名來,因此就給他改了名字“樹人”,出于“百年樹人”的典故。周樹人于戊戌年(1898)閏三月經過杭州往南京,十七日到達,目的是進江南水師學堂。四月中考取了試讀生,3個月后正式補了三班。

除了學費、膳費全免以外,實習期3個月內有津貼300文(相當于3角銀洋,即今人民幣60元),以后逐漸增加,第一年有2兩銀子(當時1兩=1000文)。約合1995年人民幣200元、2010年人民幣400元。這比首都的京師大學堂或同文館待遇要低一些。

據(jù)《朝花夕拾》上所說,每月可得津貼銀叫做“贍銀”。水師學堂系用英文教授,需要九年才得畢業(yè),前后分作三段,稱為三班,每三年升一級,由二班以至頭班。周樹人在那里總覺得不大合適,可是無法形容出來,“現(xiàn)在是發(fā)現(xiàn)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烏煙瘴氣,庶幾乎其可也”。后來他從水師學堂退學,改入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礦務鐵路)學堂,仍用“周樹人”這個名字。

轉入礦路學堂以后,1902年1月畢業(yè)。在這期間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就是他從微薄的津貼中用500文(5角錢)買了一本嚴復譯述的《天演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