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遇到夫妻意見不統(tǒng)一的情況。這是很正常的,關(guān)鍵是要正確看待不同意見,統(tǒng)一教育方法,才能解決好孩子的教育問題。
劉女士一臉憂慮地說,她先生對女兒的遷就簡直到了令人無法容忍的程度。而她則恰恰相反,給女兒買東西要看有沒有必要,若是亂花錢,她就堅決不同意,于是孩子買東西經(jīng)常只找爸爸,瞞著媽媽。
有時孩子在家犯了錯誤,她一批評,丈夫就當著孩子的面護短:“有話好好說,何必大聲嚷嚷?”時間一長,孩子摸透了他倆的脾氣,常常說謊討好爸爸,欺騙媽媽。
說到孩子的將來,她憂心忡忡。
爸爸當好人,媽媽當惡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總是不一致,這成了劉女士家頻繁發(fā)生家庭戰(zhàn)爭的根源。
教育子女是父母共同的責任。但是,在履行這一責任的過程中,時常會發(fā)生矛盾。其中最明顯、最突出的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意見不統(tǒng)一。
有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星期三下午放假,吃完中午飯后,沒有顧得上做作業(yè),就和其他同學一起出去游玩。整整一下午,孩子玩得很開心?;氐郊液螅獙懽鳂I(yè),卻遭到媽媽的訓斥。媽媽說他不該玩一下午,應(yīng)該利用休息時間,多學習課本知識。爸爸卻說孩子跟同學一起玩沒有什么不好的,玩也是學習,于是告訴孩子,不用聽媽媽的,但媽媽堅持說玩是玩,不要誤了作業(yè)。
媽媽說的是一個樣,爸爸說的是另一個樣,作為孩子應(yīng)該聽媽媽的,還是聽爸爸的,真是左右為難。這件事,應(yīng)該怎么看呢?媽媽埋怨孩子的做法,爸爸贊成孩子的做法。我們且不說孩子的做法正確與否,僅就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態(tài)度來說,是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不一致的。
父親和母親的做法其實都是為了孩子好,目的也是一致的,但是方法和態(tài)度不同,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如果意見不統(tǒng)一,應(yīng)該從自身查找原因,而不應(yīng)該互相埋怨。本來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出意見不一致就不對,再加上父母當著孩子的面互相埋怨,就更錯上加錯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做父母的對子女的教育應(yīng)有一致的措施。中國家庭教育素主剛?cè)岵?。父親往往失之過嚴,母親往往失之過寬。父母所用的方法是不一致的。雖然有時相成,但流弊未免太大。因為父母所施方法之寬嚴不同,子女竟至無所適從,不能了解事理之當然。并且方法過嚴則易失子女之愛心,過寬則易失子女之敬意?!瘪R卡連柯也說:“家庭集體的完整和一致,是良好教育的必要條件……誰想真正地、正確地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他就應(yīng)該很好地愛護這個一致?!?/p>
當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出不同意見時,有兩種解決辦法:一種是把各自的意見都擺出來,讓孩子一起參與討論;另一種是,如果一方對另一方的意見不滿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表現(xiàn)出來,應(yīng)該避開孩子,通過交換意見的方法達成一致,然后,再向孩子進一步講清道理。
列寧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有三條原則,其中一條便是父母一致的“不行就是不行”。比如,列寧的妹妹奧莉亞上學后,父母規(guī)定必須在一定時間入睡。但是,從小習慣于晚睡的奧莉亞開始時做不到。她不敢在威嚴的父親面前求情,就在母親面前撒嬌。然而,慈愛的母親對奧莉亞乞求的目光并不心軟,而是堅持要她入睡。堅持了一段時間后,奧莉亞終于養(yǎng)成了按時入睡的習慣。后來,奧莉亞回憶說,父母在家庭教育問題上的一致意見,使她感到是非明晰。
在對具體事物的認識上,由于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便會產(chǎn)生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夫妻之間一定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按照教育規(guī)律和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去教育孩子,不要從個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出發(fā)。這樣做,便于夫妻之間在教育孩子的意見上達成共識,最終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