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媽媽與孩子,誰和誰對著干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不理解孩子為什么那樣做,是因為我們站在大人的立場上。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做過的事,是不是也經(jīng)常跟我們的家長對著干呢?那時,你會認為自己在和家長對著干嗎?
所以,我們喜歡說孩子在和我們對著干,其實,這只是一個角度的問題。站在孩子的立場,就是我們在和他們對著干。
了解孩子的想法有時,媽媽會覺得孩子在和自己對著干,其實,這時,媽媽不妨體會一下孩子的心理感受,看看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研究表明,“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難以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的媽媽占24.01%。為什么呢?因為媽媽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只關心孩子的學習、物質(zhì)生活等,而沒有真正了解孩子內(nèi)心的想法。
如果媽媽不再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對立面,而是學著站在孩子的立場去體會他的感受,再跟孩子講道理,這樣孩子就不會不講理了。
一天幼兒園放學后媽媽到班上來接丫丫,跟老師說再見后,丫丫想玩一會兒大型玩具再回家,媽媽答應可以玩10 分鐘,可是10 分鐘過了,媽媽怎么叫丫丫都不肯走。一拉她的手她就往地上蹲,還一邊大哭一邊掙扎。
媽媽意識到這樣下去孩子是不會走的,于是冷靜地彎腰抱住丫丫說:
“這里很好玩,我們丫丫還不想走,是不是?”大概沒想到媽媽會這么理解她的心情,丫丫一愣,哭聲小了下來。媽媽又說:“可是你看天快黑了,媽媽也累了,我們下次再來玩好嗎?”丫丫想了想,居然真的從地上站起來,抽抽搭搭地跟媽媽離開幼兒園了。
其實,孩子只是想多玩一會兒,媽媽一旦表示出對孩子的理解,孩子也不是不講道理,也就不會再無理取鬧。有時,媽媽還可以用點“手段”,孩子就會乖乖就范。我們看看下面這位媽媽是怎么做的:
“媽媽,如果你是我們班的老師,如果有個學生做題,8 道題錯了5 道,你會給他多少分?”孩子忽然問我。
“這個嘛,以100 分為滿分,1 道約12 分吧,那要扣60 分?!?/p>
“啊,你這么狠心啊,才給他40 分?!?/p>
“這有錯嗎?”
“那他多丟臉啊?!保ㄔ瓉砗⒆右捕贸煽儾缓脮?nèi)疚。)“如果要拿回家給家長簽字,你覺得他父母會怎么樣呢?”
“‘啪啪’,他爸要打他耳光了?!薄叭绻闶撬陌职?,他考這么差,要你簽字,你會怎么對待呢?”我饒有興趣地問。
“那我就讓他自己想想為什么考這么差?!保ㄟ€很像個家長。)“他不去想呢?”
“不想就不簽?!保ㄟ€很嚴格呢。)“你想想看,你覺得他為什么會這么差?”
“不喜歡學呀?!?/p>
“為什么不喜歡學?”
“……”他一時啞口無言。
我繼續(xù)引出話題:“你們班上,包括他在內(nèi),主動學習的多,還是被動學習的多?”
“當然是被動的多了。”
“為什么?”
“不喜歡學呀,沒意思呀。”
“為什么不喜歡學呢?”
“……”
“那喜歡學什么學科呢?”
“喜歡上電腦課呀、體育課呀?!?/p>
“不喜歡學什么科呢?”
“不喜歡語文、數(shù)學、英語……”
“為什么?”
“作業(yè)太多。有的老師太兇。”
“那你是屬于被動學習的呢,還是主動學習的呢?”
正在打游戲的他,頭扭過來:“我是中間的,好呀,壞媽媽,又套我的話?!?/p>
哈哈,他又上我的當了。你了解你的孩子嗎?要想真正了解孩子,了解他的學習動態(tài)、對人或事的內(nèi)心想法,可以試著在交流中用“如果……”的假設方式,轉(zhuǎn)換角色引出他的想法、見解。其實假設中,很多話是孩子自己的想法,因為他往往沒有戒備心理。
因此,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就不至于對孩子的行為感到無所適從,也就更能懂得尊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