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楊修之死的啟示
楊修是東漢末年的大文學家,以學識淵博、才思敏捷、靈巧機智而著稱。剛開始,曹操十分賞識他的才華,于是封他做了主簿,管理典領文書等事務。不過,楊修在任職期間恃才放曠,四處賣弄自己的聰明才智,逐漸引來了曹操的厭惡。關于楊修炫耀才華、揣摩曹操心意的典故,最著名的有以下幾件:
有一次,曹操命人修筑了一座后花園。花園建成后,曹操前去參觀。
轉了一圈后,他什么也沒說,只是在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離開了。
造花園的工匠們不明白曹操的意思,于是就去請教楊修。楊修笑著說:“門內寫個‘活’字,便是‘闊’。丞相是嫌那道園門太寬了?!惫そ硞兟犕旰竺┤D開,立即返回到園中重建園門。完工后,他們又請曹操來參觀。曹操看了重建的園門后大喜,便問左右:“是誰猜透了我的心意?”工匠們說:
“多虧了主簿楊修?!辈懿俦砻嫔戏Q贊楊修聰明,實際上已經開始忌諱他了。
還有一回,有人獻給曹操一盒美味的酥餅。曹操嘗了一口后,突然提筆在禮盒上豎著寫了“一合酥”三個字,然后把酥餅放在案頭便離開了。
屋里的文武百官面對這三個字是百思不得其解,紛紛站著不敢妄動。這時,楊修走到了案頭,看見禮盒上“一合酥”三個字后,便打開盒子,取出里面的酥餅遞給了大臣們。大臣們疑惑地問:“我們怎能吃丞相的酥餅?”楊修卻說:“是丞相在盒子上寫的‘一人一口酥’嘛?!贝蟪紓兓腥淮笪颍阉诛灲o分吃了,還紛紛稱贊楊修機智聰明。曹操進屋看見這情景后,問道:
“你們?yōu)楹纬晕业乃诛灒俊睏钚迯娜莸厣锨盎卮鸬溃骸拔覀兪前簇┫嗟姆愿莱缘?。您讓我們‘一人一口酥’,我們怎敢違抗命令?”曹操見他又識破了自己的心意,頓時變了臉色,從心底對他產生了厭惡之情。不過,曹操表面上依舊贊他“說得好,吃得對”。楊修見自己屢次獲得丞相的贊揚,更加不知收斂、得意忘形了。他開始把自己的心智用在琢磨曹操的言行上,處處賣弄自己的聰明。
曹操生性多疑,生怕有人在他睡覺的時候刺殺他。于是,他常跟左右侍從和文武百官說:“我在夢中好殺人。在我睡覺時,你們千萬別靠近我?!?/p>
有一天,曹操在睡覺的時候故意讓被子滑落在地。他的貼身侍從見后,慌忙上前為他蓋被子。曹操即刻坐了起來,拔劍把他殺了,然后又躺下繼續(xù)睡覺。睡醒后,曹操假裝驚訝地問道:“是誰殺了我的貼身侍從?”大家如實相告。曹操痛哭了一陣后,便下令將那位侍從厚葬。此后,大家都以為曹操真會在夢中殺人。而楊修又一次識破了他的意圖,在即將舉辦葬禮時指著侍從的尸體嘆息:“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曹操聽聞后,對楊修更加厭惡了。
……楊修最后一次賣弄聰明是在曹操親自率軍攻打劉備的時候。那時,曹操多次攻打蜀軍,都沒能得勝。若是長期拖延,恐怕會耗費錢糧,挫傷士氣;若撤兵回朝,恐怕會遭人恥笑。正值曹操猶豫不決之際,廚子端了碗雞湯進來呈給他。曹操看著碗里的雞肋,頓時傷感萬分,覺得眼下的戰(zhàn)事就像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時,夏侯惇將軍進入了軍帳,向曹操請示夜間號令。曹操嘆了口氣,隨口說:“雞肋?!庇谑?,夏侯惇傳令眾人,都稱“雞肋”。楊修得知今晚的號令是“雞肋”,便立刻讓將士們收拾行裝,準備回程。夏侯惇聽聞這件事后,慌忙召見楊修,問他為什么這么做。楊修回答說:“從今晚的號令便可看出,魏王不久后便要退兵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面對現(xiàn)在這局勢,魏王一定在想,進不能勝,退怕人笑。
留在這里有什么益處呢?不如早日回去。明天一早,魏王必定下令班師回朝。我讓大家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走時出現(xiàn)混亂?!毕暮類牶笥X得有理,說:“您可真明白魏王的心事?。 庇谑亲约阂查_始收拾行裝。這一夜,全軍上下都在忙著準備歸程事宜。曹操知道這件事后大發(fā)雷霆,叱喝楊修:“我并沒下令撤軍,你怎么敢如此大膽?”楊修從容地以雞肋的含意對答。曹操聽后怒不可遏:“你竟然亂我軍心!”他早就厭惡楊修的自作聰明了,現(xiàn)在正好借著擾亂軍心的罪名,下令刀斧手將他推出帳外,就地斬首。
楊修就這么結束了自己“聰明”的一生。
楊修的才學無疑是超群的。無論在分析局勢還是揣摩領導的心意方面,他都表現(xiàn)得相當準確、迅速??墒?,他卻犯了人際關系的大忌:自恃聰明、賣弄本事,多次自作主張,導致與領導曹操的關系破裂。
不明白如何與領導和諧相處——從這點來看,楊修實在是一個情商極低的人。他所擔任的主簿一職,相當于現(xiàn)在的秘書。客觀地說,楊修雖才華出眾,但卻缺乏情商,不具備秘書的素質。秘書一職對人的情商要求是很高的,而具備較強的交際能力是情商要求的重中之重。秘書應當重視的一件事,便是與領導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妥善地表現(xiàn)自己的才智而不得罪領導。楊修卻恰恰不知這一點。他忽視領導的權威,不放過任何一個展示才華的機會;遇事就炫耀聰明,只顧著自己出風頭。若一個秘書獲得的虛名比領導還多,他怎么能得到領導的賞識呢?楊修若了解情商的重要性,懂得韜光養(yǎng)晦,給領導留面子,便不會時刻將曹操的心意公之于眾借以炫耀自己的才智,而落得個被斬首的下場。
學會察言觀色是提高情商、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條件。仔細推敲,楊修并不算是個聰明的人。這里所說的聰明,是指一個人的情商智慧。首先,楊修在曹操手下做事多年,理應對曹操多疑、好面子這些習性深有了解。
可是,每當他點破曹操的用意后,并未留意到曹操的臉色變化,反而沉浸在一展才華的喜悅中無法自拔,最終惹來了殺身之禍。其次,他洞察曹操在退兵前的心態(tài),卻依舊不顧曹操的滿臉猶豫,以自己的意志代替領導的意志,鼓動士兵們作好撤軍準備。所以,楊修不懂察言觀色,難以壓制自己的炫耀欲,多次搶了領導的風頭,成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典型范例。
把握說話的時機和分寸也是修煉情商的必要手段。楊修被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嘴巴惹的禍。他多次揣摩曹操的意圖,并不分場合地把這些機密泄露出去。尤其是在戰(zhàn)況不利的情況下,楊修不顧領導因戰(zhàn)爭失利而憂心忡忡,反而自作主張,在軍中散布退兵的言論,使得軍心渙散。從這一點來看,曹操以“泄密罪”殺他也不為過。在特定時刻,即使你已洞察全局,也該學會謹慎而言,懂得沉默是金。
其實,聰明是一個人的優(yōu)點,能領會他人心意的人更是難得的人才。
一個人洞悉他人的心意后,最終到底會獲得贊賞,還是讓對方心生厭惡,便全看他的情商了。楊修若能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在猜透曹操的意圖后不急于表現(xiàn),而是適當?shù)嘏c他溝通,向他請示,或等曹操自己揭開謎底,恐怕就不至于惹禍致死了吧?像楊修這樣高智商的人都因缺乏情商而受挫送命,可見,行事、做人都需具備一定的情商智慧,才能事有所成,受人賞識。
3 . 聰明反被聰明誤
按照正常的理論來說,智商高的人做事,一般都會考慮得十分周全,給自己一個圓滿的結局。可是,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存在著“聰明反被聰明誤”
的人。這些人的結局,往往是由智商超群、情商低下所致。
宋代文豪蘇東坡留下了一首名垂千古的詩:“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意在用自己畢生的磨難與艱辛告誡世人: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這首詩雖然是東坡先生對自己處世方式的自嘲,卻飽含辛酸,擁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蘇東坡雖才華超群,卻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常因恃才傲物、鋒芒畢露而遭到貶職。
有一天,蘇東坡貶官期滿后回到了京城,便去探望當朝宰相王安石。
那時,王安石碰巧有事外出了。蘇東坡在書房等候時,看見了一首王安石放在書桌上還未寫完的詩,名叫《詠菊》。
東坡先生平日就頗有目中無人的架勢。當他看見這首寫了一半的詩后,不由自主地笑了:“前年這老頭還能下筆成千言,現(xiàn)在怎么竟連兩句詩都寫不完了?”接著,他拿起詩稿細細地看了起來,只見上面寫著:“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p>
看完這兩句詩后,蘇東坡就連連搖頭,心想:“他真是老得犯糊涂了。
上聯(lián)寫著西風,很明顯是指秋季。而菊花正于深秋盛開,是最能耐寒、敢于與秋風搏斗的。縱使菊花枯萎,也不會掉花瓣。自古只見菊花干枯在枝頭,哪會被秋風吹得落滿一地呢?這兩句詩明顯是胡說八道啊?!碧K東坡發(fā)現(xiàn)這個錯誤后沾沾自喜,忍不住提筆在詩稿上續(xù)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題完詩后,他立刻發(fā)覺自己做得有些過火,心想這樣子也太不給宰相留面子了。不過已經寫上了,后悔也來不及了。于是,他就以“有事沒辦,改日再來拜訪”的借口告知門童,然后提前離開了。
不久后,王安石回到了書房,看到了續(xù)上的那兩句詩,一眼就認出了是蘇東坡的筆跡。他讀出了詩中的諷刺意味,暗想:“這個蘇東坡,貶官三年后還是這么狂妄、輕率?!蓖醢彩瘬u了搖頭,并沒將這件事聲張,但決定給蘇東坡一點小小的懲罰,好令他收斂一下狂傲的性子。第二天,王安石找了個借口,把蘇東坡貶去了湖北黃州當個小小的團練副使。
蘇東坡被貶后一直不服氣,一心想著的是王安石心胸狹窄、小題大做、公報私仇。他在黃州住了一年后,終于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重陽節(jié)那天,蘇東坡邀請好友去后院賞菊。一進園門,他就看見菊花紛紛落瓣,滿地鋪金。
而他一瞧枝頭,發(fā)現(xiàn)連一朵菊花都沒有。原來,不同地方的菊花各有不同,有的會落瓣,有的不落。蘇東坡頓時傻了眼,腦海里浮現(xiàn)出給王安石續(xù)詩,奚落王安石的往事。他暗自悔恨,終于領悟到了自己的無知與膚淺。
自從看見黃州的菊花落瓣后,蘇東坡一直悶悶不樂。幾天后,他決定以代替當?shù)靥叵蛲醢彩捅碚碌拿x,回京向他道歉。
東坡想起一年前自己遭貶職時,王安石曾經對他說過的話:“老夫幼年燈窗十載,以致染上頑疾,老年常復發(fā)。太醫(yī)說,需取瞿塘中峽之水沖茶,方可根除。希望你回京時能為老夫攜帶一甕中峽水?!碑敃r,蘇東坡還對王安石“公報私仇”一事憤憤不平,所以一直沒把他的話放在心上。現(xiàn)在,東坡想要辦好這件事,來贖自己的妄言之罪。
幾天后,蘇東坡便上路回京了。途徑三峽時,他被周圍的美景吸引了,潛心于賞景吟詩,便忘了取中峽水之事。等他記起來時,船早已過了中峽,駛入下峽了。正當他想掉轉船頭,回去取水的時候,水手們連忙勸他:“逆水而行,恐怕幾天都無法到達中峽。三峽相連,中間并無阻隔。上峽的水流入中峽,中峽的水流入下峽。本來就是一江之水,誰能分辨是中峽還是下峽?”東坡覺得此話有理,暗想同是一條江里的水,根本沒什么分別。是,他把下峽的水裝了滿滿一甕,便繼續(xù)上路了。
蘇東坡回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訪王安石,并把甕中的水獻給他。
王安石嘗了一口下峽水泡的茶后,問道:“這是中峽的水嗎?”東坡回答說:
“是?!蓖醢彩笮Γ骸昂媚銈€蘇東坡,又來欺瞞老夫了。這明明是下峽的水!”蘇東坡聽后大驚,忙問他是如何分辨出來的。王安石細細地向他解說了一番:“三峽的水性,出自于《水經補注》。上峽的水性太急,下峽太慢,只有中峽緩急居中。因此,用上峽水泡茶時,茶味太濃;下峽水泡的茶,味道太淡;而中峽水能使茶味處于濃淡之間。用你取來的水泡茶,茶色半晌之后才出現(xiàn),味道又淡,所以得知你取的是下峽水。”
一番談話后,蘇東坡對王安石的博學多才肅然起敬,又為自己的自傲懵懂感到慚愧,于是連忙下拜請罪。
王安石笑著說:“你何罪之有?這一切只不過是因為你太聰明,以致疏忽大意罷了。今后還需留心觀察,千萬不可輕言妄斷?!?/p>
蘇東坡的經歷發(fā)人深省。在高智商的聰明人身上,似乎都有這么個共性:覺得自己見多識廣,常常恃才而驕,不注意處理人際關系,而使自己蒙受損失。才子蘇東坡也是如此。他雖然才華橫溢,但不免有些輕狂、自負,在為人處世方面做得不夠成熟、理智,因此多次遭到貶職。
“不要告訴別人你比他聰明?!薄@是在為人處世方面情商較高的一個表現(xiàn)。一個人縱使是天才,若鋒芒畢露,不知收斂,也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與人交往的時候,不管自己有多么優(yōu)秀,也不能在他人面前肆意賣弄,擺出高人一等的架勢?;仡櫶K東坡坎坷的官場歷程,發(fā)現(xiàn)多半都是鋒芒過盛所致。聰明是一把雙刃劍,可以幫助一個人取得成就,也可毀滅一個人的一生。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適可而止地展示才華,利用自己的聰明來保護自己。那些仗著自己有點小聰明就在眾人面前指手畫腳的人,多半是對自己缺乏足夠的了解,那其實是一種無知。蘇聯(lián)的偉大文學家托爾斯泰就曾說過:“自我評價越高,實際能力就越低?!庇纱丝梢姡魧⒆约旱牟湃A在眾人面前隨意賣弄,不但會給自己的聰明打折,還會招來嫉妒,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無論你的才智多么超群,也應保持謙虛的態(tài)度,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一代才子蘇東坡都因鋒芒畢露而仕途坎坷,更何況那些才華并未賽過東坡先生的人呢?若他們四處夸耀自己的本領,炫耀自己的小聰明,便很有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這點小聰明而誤了一生。
有人說:“蘇東坡的才智在那個時代是超乎尋常的、不被理解的。他不能融進那個時代,所以被聰明誤了一生。那不是聰明的錯,而是時代的錯?!?/p>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一個共性:能處理好人際關系、能與他人和諧相處的人,他們經歷的挫折往往會少得多。人人都渴望展示自己的個性,渴望獲得更多的寬容和呵護??墒?,社會運行的軌道并不會以一個人的意志而發(fā)生偏移。與其終日悶悶不樂,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不如趁早調整心態(tài),使自己融進時代的潮流里。這并非意味著趨炎附勢,而是指我們要妥當?shù)卣故緜€性與才學,同時還需注意群體的和諧。你可以有個性,但不應太尖銳;你可以與眾不同,但應做到與團體看起來和諧統(tǒng)一。情商高的人,懂得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使自己融進社會這個大家庭里,從而利用多種資源獲得成功;而那些恃才而驕的“聰明人”,往往會忽視人際關系的作用,使自己陷入孤軍奮戰(zhàn)的境地。
無論身處哪個時代,僅有智商是不夠的。擁有高智商的人,切忌高傲自負,還得提高情商來讓自己的才智發(fā)揮得恰到好處;智商平平的人,更要重視情商智慧的培養(yǎng),使自己邁入智者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