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信時間
2000年11月22日
主題
科學的局限
關鍵詞
藝術 科學 理性 局限 追問 無有的 存在
內容提要
1.借助藝術對科學的局限進行反省
2.歡迎2000級新同學的演講——《藝術:在科學之外》
收信人
張昱琪
張昱琪:
上周二,北京大學2000級新生請我做了一個報告,主題是“關于藝術”,我認為藝術與大學教育本來就沒有必然的關系,但是,如果我們借助對藝術的討論而對科學的局限進行反省,就不會為科學所限制,更不會被由科學發(fā)展出來的技術所宰割。因為現(xiàn)代技術已將人群進行的不可逆的分工,由此使人喪失了成為“人”的權利,而被迫成了某項技術的奴仆,成為一個腦力勞動者,所有的愿望和精明,在利益的催動下轉變成重復、枯燥的勞動,而對其后果和副作用無意留心。技術本于人的松惰和占有的肉身作用,卻以對肉身的實體——人的專門化、單調化、片面化的割裂為結果。這個問題,在率先發(fā)達的社會中,先知先覺早已言明,其代表如海德格爾、德里達和???。這個問題成為群眾意識之后,歷史學家和理論工作者謂之為一個時代Post-modern(后摩登,中文常譯為后現(xiàn)代)。而這個詞最早是用于現(xiàn)代建筑觀念,是現(xiàn)代藝術中首先顯示和揭露的狀況。所以任何現(xiàn)代人都不能回避藝術問題。藝術作為一種“無有的存在”,根據(jù)質疑對象的不同而存在為不同的形式。而對技術的追問,是上述發(fā)達社會的思想成就。應該不應該對技術賴以成立的科學追問?縱使科學精神與技術有時是沖突的,科學家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反對技術,但是,科學本身是有一定限度的,無論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是人性的部分,在我們用這么多篇幅來討論科學和理性的規(guī)范和方法之時,必須對這件事本身進行反省。所以我將這個問題所作的一個相關的報告寫下。也許,從關于藝術的角度對科學的局限進行追問,是一個恰當?shù)慕嵌取?/p>
藝術:在科學之外
(歡迎2000級新同學的講演 9月26日)
歡迎你們到北大來!
進入大學你們就是大學生了,大學生是一個研究的人,而不再是一個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因為我們的大學是斷掉了太學的傳統(tǒng),而模擬歐洲的University制度來辦的,所以我們不會不注意到現(xiàn)在你們已經是student,這個詞的語源是拉丁語的studens,意指要“自找努力”(studere)和要“分析選擇”(diligere)。這是對研究的人的要求,就是對大學生(Student)的要求。所以我今天要像同事一樣與你們一起探討問題。
你們一定已經聽過校長和其他教授的演講,得到了許多如何在大學里學習的訓導和建議,今天我要講大學的限度,在大學里哪些東西是學不到的,也就是說,對于一個人來說,對于一個研究的人來論,僅僅有知識是不夠的!
僅僅有哪些知識是不夠的呢?
來上大學,就已經說明僅僅有中學的知識是不夠的。中學所學的是常識,常識在古代稱記問之學。也就是要把必要的兩種知識掌握,文化是不遺傳的,每一個個體都要從重新體認和記學人類有史以來的積累的常識,才得以生活(沒有知識就不是生活而是生存,近于禽獸)。第一種必要的知識是對自己的身心、對人間、對世界的生活境遇的認識。到了中學畢業(yè),知道生命的基本結構和機體的機能原理,宇宙的運行規(guī)律,物質的構成和運動,同時也知道地球及其生態(tài)的關系,知道物種的源起和人的誕生,以及不同的種族和不同文化的時代、地區(qū)和功績;知道了人間的結構和行為限度與控制、調適和改造的原則和法規(guī)。第二種必要的知識是技能,當然不在獵取猛犸,觀天導航,運籌布陣和技能,而是進入現(xiàn)代社會之后,進入生活和建設社會的基本技能。事實證明,不具備常識的人不能在人類社會中建設性地生活,所以,所有的國家都盡力將教育[一般是到初中(中學)教育]作為公民的義務,不僅國家有義務為每個公民提供教育的機會,而且每個個人有義務去接受常識。當然,你們是全中國接受過最好的中學教育的(高中可以看作為大學的準備,而不是直接的職業(yè)準備)。那么,我們?yōu)槭裁凑f中等教育是不夠的呢?因為,也因此人們辦了大學。
你們來到大學這件事本身就是證明。
僅僅有大學的知識是不夠的。大學所學的是科學知識、規(guī)范和科學的方法。在大學里講授“知識的基礎”和“專業(yè)的基本內容”,同時解釋一般知識的來源、性質和建造的狀況,也就是科學方法,對于一切學科都適用。依此,大學從教會和太學(國家干部培訓基地)分離出來,成為現(xiàn)代知識和現(xiàn)代觀念的本營。另外一方面,由于大學包含著培訓專家的任務,所以有條理、有系統(tǒng)、有效率地傳授各學科的基本內容常常占據(jù)大學生的主要精力和時間。由于社會分工的細致、學科知識的巨大積累和工作機會的激烈競爭,專業(yè)內容的教學越來越技術化,變成了一種“特務訓練”,為的是使學生完成學業(yè)后可以致用。而專家們對本學科中的成果追求越來越專精,比如我在海德堡有個鄰居,因為測定了細胞膜上的電位差,而獲得諾貝爾獎;有個日本教授因為研究敦煌卷子上的朱點(用紅色在墨跡旁句讀、注釋和補正)而獲得國家人文科學最高獎。他們分別是生物學家和歷史學家,而他們的課題與成果,以及他們的思路、方法和研究技術對一個青年學生來說,基本上不顯現(xiàn)為“知識”,更不顯現(xiàn)為“知識的基礎”,容易使學生忽視基礎的整體傳揚而迷失在表面上有效(出成果)的表象中。
所以,要為科學家設立教授的位置,并要求教授給本科新生講授基礎課,才可能揭開表象,讓大家了解專業(yè)的基本內容。而大學開設通選課(北大),要求數(shù)理人文藝術(指藝術學)學分(美國大學),規(guī)定必修副修專業(yè)兩門或第二主修一門(德國大學),不僅是為了教授專業(yè)(專業(yè)教學問題你們各自的老師會用四年或更長的時間來教導你們,我不必講),而是為了強化基礎,當然是指一般知識和基礎。專業(yè)是人為的,根據(jù)學科的發(fā)展和知識的進步,專業(yè)會發(fā)生變化,有些擴展,有些萎縮,有些開生,有些滅閉。所以基礎課程就為專業(yè)的變化作了準備。更何況一個學生在校的專業(yè)與其一生境遇不可能一貫,更多的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展現(xiàn)不是靠專業(yè)知識,而是靠基本修養(yǎng)來支撐的。
一般的知識的基礎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范疇。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表述。我們在大學里一般秉承大學的傳統(tǒng),分為文科和理科。北大有兩個專門的部門管理這兩個方面,稱為社會科學處和自然科學處。其他的院校又有理科與工科之分,在北大稱為基礎性學科和應用性學科。早在50年代,中國教育體制仿照蘇聯(lián)現(xiàn)行體制作過一次院系調整,把理工強行分開,比如將清華大學的文科系、理科系(基礎性)并入北大,把北大的工科(泛指應用性學科)并入清華(如建筑系)或其他院校(如醫(yī)學農學分出獨立)。如今,中國正在進行大學合并,許多大學都能通過合并和創(chuàng)建,建立一個完整的大學。
文科分為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兩種,大約可以比作工科和理科的區(qū)別,但是實際學科結構要復雜得多,是因為所謂文科者,是將研究者“人”自身也部分和全部地同時作為被研究的對象。
社會科學是指對人的現(xiàn)行活動(歷時的)及關系(共時的)問題的認識和研究。這些問題的現(xiàn)實存在,并不是時態(tài)上的,可能是過去遺留的(歷史上的),也可以是正在發(fā)生的,還可能是預先籌劃的(預測的)。研究的目的是為理清現(xiàn)象、分析因果、設計對策、解決問題。社會科學自十九世紀以來展極快,因為國家政府和社會利益集團需要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成果以及社會科學家的智識和技巧。
人文科學是指對人的自我追問(人/我從哪里來?在干什么?到哪里去?)而生起的現(xiàn)象及觀念的認識和研究。這些現(xiàn)象和觀念常常并不實有,就是說不具備成形的現(xiàn)實存在。(這里的存在指有形存在),是“無有”的。它是人類自我追問的結果,因為有了問題,才有了被問題問出來的對象。意大利人、美國人稱之為“人道”或“人性”,德國人稱之為“精神”,還有人稱之為“心靈”。諸多的界定表明了人文科學的對象不可界定(不可名)性質,它是一種“無有的存在”。
一問之下而題生。人文科學就成為人類自我反省,自我認識和自我覺悟的理性方式。但是,無論是問者或解釋者都在被問問題中混入了自我,所以,問與被問的關系的設定,就具有了意志,具有了“因何、為何、如何”(七何法之后三何)發(fā)問的自由。由于這種主觀的意志和自由,使得人文科學的規(guī)范和實驗手段(試驗和測驗成果的方法)變得非常微妙和有限。,以至于不少學術系統(tǒng)中的學者寧愿將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完全分置。其實,這種分置表面上是對不同的學科方法的區(qū)別,內里包含著對人文科學(同時常常包括社會科學)的科學合法性的懷疑,只不過為這種懷疑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如德國的Schiel首先將J.St.Mill(穆勒)的moral science(道德科學)譯成Geisteswissenschaften(精神科學),后來由Dilthey整理解釋為與自然科學并列方法和知識領域。
科學的方法基于人的理性中算計部分,與思想并存。在西方思想史上,到了實證主義時期,對哲學的科學化努力,使希臘形而上學(意為用基本原則追求根本原因)的傳統(tǒng)與科學分裂。哲學上出現(xiàn)的以經驗和實驗為根據(jù)的方向,進一步發(fā)展為分析哲學[對可以科學化的思維方法及其“度”(程度和限度)的算計]。但是,人的思想本來不必要根據(jù),思想出于意志,指向信念(在宗教中歸向信仰),即使是世界上不存在,過去和將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也可以進入思維。而因人提問或由人思維產生的問題,這些問題變現(xiàn)為藝術、哲學、歷史和語言現(xiàn)象,才成其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對于這些對象的研究就是人文科學,所以分析哲學確實如其所望,不再是純粹的思想,而是關于思想的一門人文科學,在它之外,人類的思想依舊對無盡的宇宙和永恒的沉寂心馳神往。
有些學者按照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對于I’umanesimo(“人的”,相對于神的)規(guī)范在英語學術界的用法,認為沒有“人文科學”,只有“人文學科”(而不是神學的贊頌祈禱、懺悔和信仰)?!叭说摹保?nbsp;Humanities,一般譯為人文)就是上述的藝術、哲學、歷史和語言。但是關于藝術的藝術史,關于歷史的歷史學,關于哲學的哲學家和關于語言的語言學和文學學則是各種科學。有一個邏輯的反詰,如果沒有人文科學,何以有人文學科?學科的這字所指為何?而文藝復興時期對藝術、哲學、歷史、語言的理解不同于現(xiàn)代英語此詞所指的意義,因為那時被當作學問做,是有規(guī)律和準則可依的科學。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實用)技術科學構成了今日大學的知識,這就是我們近年來為自己的學生時時指導的教學內容(具體的科學方法和實驗手段各門專業(yè)不同),但是,我今天是想預先提醒我的最年輕的同事,新同學們,僅僅有大學知識是不夠的。
不夠原因有兩點:第一,大學里的知識已不能涵蓋人類的知識;第二,人類的全部知識對人生來說是不夠的。
關于第一點,以上陳述的大學知識結構,根據(jù)一般的說法,只是“書本知識”,而社會生活上還有更多的“實踐知識”,比如在叢林中沿著獅子追逐野羊的小道獵取食物,或者在炎涼人間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等等,這不是我要說的意思。我想就純粹意義上的知識(而將實踐知識作為技能)談大學知識的局限。
大學知識本來是包容和開放的,它以優(yōu)秀的人才,不斷完善的結構(univer-就是一體、全部之義)、客觀的態(tài)度(實際上是理性)和周密的方法保證人類知識的發(fā)展與傳承。但是計算機的出現(xiàn)和Internet信息系統(tǒng)的實現(xiàn)使大學喪失了“專斷”的知識中心的地位。換句話說,有了“網”,任何一個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獲得他所需要的任何知識(此指純粹知識)或對知識作出自己的貢獻和補充。在其中,師生的關系正發(fā)生著變更(張昱琪你可看《關于教師》那封信)。所以大學已不再是最權威的知識場所,而只是一種最能顯現(xiàn)變化的單位。大學是不可或缺的,但大學所負載、保存、整理、傳授的知識是不夠的。所以開始我稱你們新生為我的最年輕的同事不是抬舉各位,而是大學地位在計算機信息時代的變更,迫使我們重新定位師生關系,也交付你們更多的責任。
關于第二點,人類的全部知識對人生來說是不夠的,知識之外還有經驗(未到知識階段的人的經歷、體驗及其記憶),還有感情、心靈;還有不可意識、描述和感覺的“人性全體”的其他部分。特別是在人類的知識在現(xiàn)代突然爆炸性地增長,已經異化為一種非人的力量,任何個人在知識面前不曉得應該了解那些,盡畢生之精力連一門學科的知識都不能完整把握,更何況學界門類之紛繁。人對知識的失控的感覺使人們在知識面前表失了尊嚴,以前的世紀要求人們在神之前的謙恭,今天,人自己不得不在自己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xiàn)的知識之前倍覺卑微。這種卑微不僅僅有如莊子“人生有涯而知無涯”的容量上的慨嘆(畢竟“人生代代無窮已”,個人不能掌握,指望同類可以共掌),而且現(xiàn)在知識已生成自我的力量,它構成的自律性和偶然性(無序性)使人面臨知識如海,風高浪惡。
現(xiàn)代化的科學化和技術化特征使知識更快地膨脹,使現(xiàn)代化的根本目標——每個人的自主、獨立、自覺、完滿和幸福越來越難以攀達?,F(xiàn)代化的理性方式成為現(xiàn)代化最高目的的敵人。就這個意義上來說,知識增多反而過猶不及,以至于對人們造成壓抑,于幸福無益。所以,僅僅有知識是不夠的。
在蒼茫的知識海洋上,必須回港,使精神安得其家。精神家園是可以借取于他人的思想與道德。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和莊嚴的教義都可收伏人心(知識之外的精神)。根據(jù)信念和信仰而解脫知識泛濫所造成的沉沒和顛覆,才是一條復歸人性之路。雖然歸到他鄉(xiāng),但如果一個人能夠相信和執(zhí)持一種思想或教義,平安和幸福將一時降臨于他。“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p>
一旦你發(fā)覺對某種思想和教義執(zhí)持不能解決自我的所有問題,你就不得不繼續(xù)扯起風帆,追求自我的家園。在現(xiàn)代化的歷程中,造就現(xiàn)代人的是知識,毀壞現(xiàn)代人的也是知識。人們只有依賴與生俱來的本性——自由與獨立,去不間斷的地對任何現(xiàn)有的,哪怕是自我習慣的,并被實際得失證明是有益的“存在”質疑,面對問題,作出判斷,作出抉擇,并準備著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
現(xiàn)代,還有什么方式可以保持人的這種無所顧忌的反省,這就是“思”,cogito ego sum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還有什么活動支持這種反省不斷地具備自我動力,那就是現(xiàn)代藝術,或者稱作透過表面美感的本質的藝術——對不可知的干預。
以上是我的講演稿,當我宣布結束,同學們驚訝,他們覺得我還未開始講藝術。也許我的講演題目不必是《藝術:在科學之外》,而應是關于科學的局限。陳亮請我把這個問題寫給你。
祝你
如意
朱青生
2000年10月7日起草
11月22日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