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應(yīng)該和行動相符,言出必行,這才是話語真正的分量。
“言而無信,不知其可?!蹦切┱f話沒有信用的人,向來是受人鄙視的,“食言而肥”是文雅的譏諷,“說的比唱的好聽”是不以為然的挖苦。
說到做到,這是對于一個人信用的最高褒獎。古人有“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說法。信用是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因為金錢用完就沒有了,但是信用卻可以是你一輩子的資本,即使你暫時沒有錢,別人也會借給你。
只要是你說過的話,無論當(dāng)時是基于什么樣的情況,無論事后發(fā)生了怎樣計劃之外的波折,無論實現(xiàn)它有多大的困難,也要咬牙完成,答應(yīng)別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把自己的話當(dāng)做帝王的圣旨,你自己就是最有權(quán)威的帝王。
少說多做。言多必失,禍從口出。人都是這樣,一得意就忘形,一忘形就出錯,很多時候話匣子一打開就關(guān)不住了,不只是話多,而且口無遮攔,想什么說什么,發(fā)展到后來是自己也不知道在說什么,話說出了口才醒覺,驚出一身冷汗,但是后果已經(jīng)嚴(yán)重了。
做好再說。沒有打到老虎之前不要去估量老虎皮的價值,在事情沒有十足把握之前不要輕易許諾別人。千萬不要過度承諾,說話之前先掂量一下自己能否做到,沒有把握的事情最好不要答應(yīng),免得將來遭人埋怨,影響信譽。有時候我們自己知道難以辦到,但是卻抹不開情面,只好應(yīng)承下來,事后卻沒有做到,這種做法是極其不明智的。
平時多注意培養(yǎng)做好再說的好習(xí)慣,在別人有困難或者發(fā)現(xiàn)工作有缺陷之前,提前將自己能做的事做好,等別人來求你幫助或者老板發(fā)愁的時候,你站出來說:“不用擔(dān)心,我已經(jīng)做好了?!边@句最簡單樸實的話對于他們無異于天籟之音。
講信用的人讓人放心
誠信是美好的品德,這點人人都沒有異議,但是在利益的誘惑面前,誠信卻從來少有地位,因為講一次信用容易,一生都能講信用卻很難。
胡雪巖的阜康錢莊開張不久,某天傍晚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提著一個沉重的麻袋指名要找“胡老板”。在見到胡雪巖后,此人把麻袋里的東西全部倒了出來,有銀子、元寶等,加上他從懷里掏出的一沓銀票,共計有11000多兩,這個人是錢塘水師營十營千總羅尚德。
羅尚德早年行事荒唐,把偌大的家產(chǎn)敗光后,還向未婚妻家借了15000兩的賭本。后來女方家提出,只要羅尚德愿意把庚帖退還,那15000兩就不要了,另外再贈給他1000兩銀子,只求他外出謀生,不要給過世的父母丟臉。這件事最終使羅尚德幡然悔悟,他發(fā)誓要掙回錢還給女方家。
這11000多兩銀子是羅尚德外出投軍,省吃儉用13年才積攢下來的全部家當(dāng),這次因接到命令去江蘇打太平軍,只好把錢存進錢莊。羅尚德言明不要利息,甚至不要存折。原因是他相信胡雪巖的人品,另一個原因,這次出征兇多吉少,存折帶在身上也麻煩。
這樣的囑托有點交代身后事的味道,胡雪巖對于羅尚德的這份信任非常感動,當(dāng)即決定,雖然羅尚德不要利息,但胡雪巖仍按照三年的定期存款付給他利息;雖然羅尚德不要存折,錢莊也要給他立一個存折,做生意要堂堂正正,有規(guī)有矩。
后來羅尚德果然在前線陣亡了,他生前委托兩個同鄉(xiāng)去阜康錢莊把存款取出,交給老家親戚。兩個同鄉(xiāng)無憑無據(jù),心里一點把握也沒有,甚至擔(dān)心錢莊會賴賬。不想,胡雪巖在驗明他們確實是羅尚德的同鄉(xiāng)以后,為他們辦理了取款手續(xù),連本帶利支付了15000兩。
羅尚德的故事很快就被他的同鄉(xiāng)們傳了出去,很多軍官都把自己的錢存進了阜康錢莊,錢莊生意因此更加紅火。
誠信就是這樣一個東西,表面上看來是吃虧,但是老祖宗早就說過“吃虧是?!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