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南北戰(zhàn)爭曾經陷入一個困難的境地,當時身為美國總統(tǒng)的林肯心中有來自多方面的壓力,他把他的一位老朋友請到白宮,并和這位老朋友談了好幾個小時。他談到了發(fā)表一篇解放黑奴宣言是否可行的問題。林肯一一檢討了這一行動的可行和不可行的理由,然后把一些來信和報紙上的文章念出來,指出在這當中有些人怪他不解放黑奴,有些人則因為怕他解放黑奴而謾罵他。在講了數小時后,林肯跟這位老朋友握握手,甚至沒問他的看法,就把他送走了。
這位朋友后來回憶說:當時林肯一個人說個不停,這似乎使他的思緒逐漸清晰起來。并且,林肯在說過這些話后,心情似乎舒暢多了。
當時遇到巨大麻煩的林肯,不是需要別人給他忠告,而只是需要一位友善的、具有同情心的聽眾,以便減緩心理上的巨大壓力,解脫思想上的極度苦悶。
心理學家已經證實,傾聽可以減除他人的壓力,幫助他人理清思緒。傾聽對方的任何一種意見或議論都是對他的尊重,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情傾聽別人的談話,不僅是維系人際關系,保持友誼的最有效的方法,更是解決沖突、矛盾和處理抱怨的最好方法。
然而傾聽并不局限于“靜聽”,如果聽者不知如何激發(fā)說者的熱情,沒有給予及時而恰當的回饋,表現(xiàn)得不像是鐘子期,倒像是一頭笨牛,縱使傾聽的時間再長,也不會被當成知音。
聽人說話,首先要用心。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都是一道美麗的風景,要懂得去欣賞。在感到厭煩之前先想一想,人們肯去看天看云看沙漠草原,人們肯去聽風聽雨聽潮聲鷗鳴,為什么就不肯去看人和聽人呢?聽,不是用耳朵,而是用心。心不到,滿耳都是噪音。
其次要用腦,像一個善于思考的偵探那樣分析對方所說的話,判斷對方真正想要說的是什么,他想要什么、回避了什么,何時是真情流露,何時是欲言又止。笨人當不了好聽眾,因為語言是智力產品。美妙的音符常在弦外,因此牛聽不懂琴聲,若將其視為喂草料的信號,那不是糟蹋了音樂嗎?
第三要用情。同樣一句話,伴以不同的表情就會表達不同的含義,說者用語言,但同時也在用表情、聲調、手勢去訴說。聽者無言,但他的目光、表情卻反饋了他的某些想法。好的聽眾應該是個積極的參與者,用他臉上的表情去影響交流的過程。
最后還要用嘴。聽者有嘴,當然也有說話的權利。插話搶話固然令說者不喜,但話若恰當,不但不會令人生厭,反而能提高說者的談話興致。這種話有三類:
(1)贊同,如“對”,“確實如此”,“你說得太好”,“太精彩了”等。
(2)概括,用簡短的話概括出說者的中心話題,既能表示聽者理解了,也能使說者的思想得以突顯和升華。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深諳此道,是一名光芒四射、頗具魅力的聽者。
(3)提問,既能問出其他聽眾疑而欲知的問題,又能引出說者的得意之言。如果問題離題太遠、答者已明確說過或觸犯了說者的禁忌,那還是不問為佳。
想要學會恭維的藝術嗎?做一個善于傾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