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海麟/主編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從清末開始,天津就有學校、天津青年會足球隊與外國球隊過招兒,但一直是勝少負多,被洋人隊連灌四五個球也是常事。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天津足球運動在張伯苓等一批有識之士倡導下,得以蓬勃發(fā)展,學校組隊的舊有模式被突破,業(yè)余足球隊如雨后春筍,津門掀起了歷史上的第一次足球熱。
張伯苓重視體育教育,更鐘愛足球運動。他曾說:“足球比賽勝負決不能只靠前鋒的進攻或門將的守衛(wèi),必須賴全體隊員共同努力,這種共同的努力便是合作......西洋人總是嘲笑國人是‘一盤散沙’,做事‘五分鐘熱度’。足球比賽時間長,緊張激烈,越到終場更為火熾,必須具備堅持到底的精神。如以此當做服務于社會的準繩,就不會被人嘲笑為‘五分鐘熱度’了。但足球運動的團結合作性強,技術尚在次要,全隊團結一致、頑強奮戰(zhàn),才有勝利希望。這是克服所謂‘一盤散沙’的良好手段。”
由于張伯苓把足球提到強種強國、塑造民族性格的高度來抓,所以南開的足球運動很快普及,后來居上。南開大學、中學幾乎每個年級、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足球隊,學校每年都舉行班級和年級足球賽,優(yōu)勝者給予獎勵。最引人矚目的是每年冬季南開與清華大學足球隊之間的比賽。按照比賽規(guī)則規(guī)定,比賽在兩校輪流舉辦。由于雙方都是平津一帶久負盛名的學校,因此兩校足球隊的對壘,總能引起學生們極大的關注和濃厚的興趣。
在足球運動廣泛普及的基礎上,南開學校從大學部、中學部中挑選出最優(yōu)秀的足球隊員,組成南開大中聯隊對外比賽,譜寫了南開足球的輝煌歷史。尤其是在南開大學進行比賽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南開學生都自發(fā)地到場為南開大中聯隊吶喊助威。在比賽現場,啦啦隊長揮舞著小校旗,帶領著南開同學為自己的隊伍加油,整個運動場變成一片歡樂的海洋。在張伯苓的倡議下,南開大中聯隊與北寧隊聯合組成天津中華足球隊以后,從根本上改寫了天津足球屈辱的歷史。
當年天津最具影響的國際賽事是從1930年開始舉辦的“愛羅鼎”杯萬國足球大賽。這一賽事最初只在旅津西人中進行,并不允許國人參加,后在張伯苓的多次斡旋下,由南開大中聯隊與北寧隊組成的天津中華隊才得以加入。1933年,中華隊首度參賽,就以銳不可擋之勢,一路過關斬將殺入決賽。與英國隊在決賽中打成一平時,裁判員判給英國隊一個點球,中華隊飲恨球場,但雖敗猶榮,就連英文報紙《京津泰晤士報》的評論也稱,是因“由于裁判不公”才幫助英國隊登上冠軍寶座。天津有了能與歐洲隊抗衡的足球隊了,這足以讓國人有了自信,因而天津球迷驟增。
翌年,中華隊再度征戰(zhàn)“愛羅鼎”賽時,場上觀眾竟達3000余人!但遺憾的是,這次,中華隊又只拿到了一個亞軍。當裁判結束比賽的哨音吹響時,看臺上始終狂熱地為中華隊加油的觀眾,一下子靜了下來,“三千父老,吞聲忍氣,踱出英國球場”。
面對失利,永不言敗的中華隊并沒有因此而消沉,他們認真地總結了前兩次比賽失敗的經驗教訓,細致地研究英國球隊的戰(zhàn)術和個人技術特點,刻苦訓練,有針對性地提高自己的對抗能力。1935年冬,中華隊滿懷信心地再度征戰(zhàn)“愛羅鼎”比賽。首戰(zhàn)中華隊與英國隊對壘,上半場中華隊打得有些保守,基本上處于守勢,在對方凌厲的進攻面前,門將表現神勇,撲出了多個險球。下半場易邊再戰(zhàn),隊長孫思敬多次策動進攻,鋒線上的孫福來、孫永泉和姜璐先后破門得分,中華隊3:0干凈利落地取得了首場比賽的勝利。
第二場比賽面對打法兇悍的俄僑隊,中華隊全力應戰(zhàn),場面形成膠著局面,就在半場行將結束之時,司職中后衛(wèi)的孫思敬在后場得球,一路突破,帶球過中圈弧后,用眼掃視了一下對方陣地,但見守門員站位靠前,后衛(wèi)位置松散,他拔腳怒射,球直奔對方大門而去,等到對方守門員做出反應為時已晚,皮球應聲入網,1:0!下半時開始后,俄僑隊猛烈反撲,中華隊奮力防守,門將在臨終場前撲出的一個必進之球,徹底粉碎了俄僑隊扳平的夢想。最后一場比賽的對手是多國聯隊,依然未能阻擋天津中華隊前進的腳步,中華隊4:0高奏凱歌。
這是天津足球隊第一次在國際賽事中取得勝利,也為天津足球史書寫了輝煌的一筆?!爸腥A隊奪得‘愛羅鼎’杯了!”人們奔走相告,競相傳送著這一令人興奮的消息,中華隊一時成了國人的驕傲和自豪。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吧:陳爾德、劉世藩、劉寶恩、孫雅庭、孫思敬、梁銘宗、姜璐、孫福來、趙啟春、孫永福和胡宗益。
一直倡導體育興國,熱衷于足球運動的張伯苓,聽到這一消息后興奮得像個年輕人,又是鼓掌,又是蹦高。高興之余,他掏自己的腰包大宴中華隊。當見到隊員們時,張伯苓逐一與他們握手,嘴里不停地說著“感謝”、“英雄”、“爭光”這幾個詞。席間,他激動地說,你們的實際行動是對西洋人嘲笑國人的最好回答,你們的行動說明了國人團結合作的精神,你們已經具備堅持到底的毅力和耐力。宴會結束后,在張伯苓的倡議下,他們一起到鼎章照相館,用照相機記錄下了這一美好的時刻。
1936年4月,中華隊再次參加“愛羅鼎”國際杯足球賽,連勝數場后輕松進入決賽,而決賽的對手又是英國隊。比賽一開始,他們就動作粗野,屢屢犯規(guī),而司職裁判不但不予阻止,反而故意偏袒英國隊。面對不公正的裁判,中華隊隊員顧全大局,忍辱負重地堅持到上半場結束。下半場比賽開始后,中華隊隊員發(fā)現,裁判的偏袒行為更加肆無忌憚。在多次明顯錯判后,隊長孫思敬與裁判交涉,竟被裁判出示紅牌罰出場外。這一判罰更加引起中華隊的強烈不滿,在交涉無效后,孫思敬指揮全體隊員退場,宣布棄權。
第二天,國人為中華隊“顧全國體,忍心棄權”,寧可“犧牲各隊員奮斗之功績,以為國人爭氣”的行動大加贊賞,嚴懲不公正的裁判呼聲此起彼伏。然而,主辦“愛羅鼎”杯賽事的萬國足球會,不但沒處理裁判,反以“中華隊隊員運動精神欠佳,隊長負有不能約束隊員之咎”為由,勒令中華隊停賽一年。難怪就連《京津泰晤士報》也發(fā)表英人庫林(Mr.A.P.Cullen)的文章,指責此次比賽“有欠公允”,英國隊在第十二個隊員——裁判的幫助下取得的冠軍“不甚光彩”。
中華隊更認為“此事關系國體,至重且大,吾人豈能忍受,故不得不鄭重聲明,因即召集全隊大會討論辦法。結果議決,中華隊此后所有在萬國之比賽完全退出,并議來季華人正宜設法團結,聯合抵制,做一堅實之準備,對于該會決不與以任何之贊助,各項比賽華人均不參加”。4月24日,隊長孫思敬還在《益世報》上發(fā)表了《寫在中英“愛羅鼎”國際大賽后并告國人》一文,講述事件的原委,表明了退出的決心,號召全體華人都行動起來,堅決抵制此項賽事。
1939年,中華隊再次回到闊別兩年的“愛羅鼎”杯的比賽球場。這次,他們沒給任何球隊機會,橫掃所有對手,再次捧得“愛羅鼎”杯,登上冠軍的領獎臺,為天津老少爺們兒爭了氣,為國人爭了光,為中國足球史續(xù)寫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