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的英語SAT分數(shù)太低,我的申請表很可能沒被仔細閱讀就直接被拒絕了。但是我不服輸,我深信如果我被錄取,我將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工程師。于是,我決定‘上訴’。
“我直接寫了一封信給加州大學的校長。在信里,我做了自我介紹,自豪地描述了我在理工方面的成就,解釋了英語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是,因為我剛到美國六個月,我特別強調了我的學習能力和刻苦精神。最后,我說:‘校長女士,如果你錄取我,我保證我會成為貴校的驕傲?!?/p>
“兩天后,校長約見了我。我和她面談時,她意識到我的英語進步得很快。我向她當面保證我的英語會學得和美國同學一樣好。一星期后,加州大學收回成命,決定錄取我。”
三、不要習慣性地同意或追隨別人,應當學會“有主見”
年輕人必須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和需要什么,而不能隨波逐流。
許多同學有很強的“從眾”心態(tài),自己有想法不表達,時間久了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是什么了。每次他們都會習慣性地先問別人:“你怎么想?”而從不會問問自己:“我怎么看?”
要改掉這個習慣,就需要下定決心,在每一件小事上都要表達出自己的意見。例如,自己決定在餐館點什么菜,自己決定自己的衣著打扮,周末時自己決定要去哪里玩,等等。要學會對自己的生活做出合理的安排,而不是“別人怎樣我就怎樣”。當自己感覺“無所謂”、想依從別人的意見時,記得提醒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的選擇展現(xiàn)出來。甚至在自己不是很在乎或不是很確定時,也要正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要讓“無所謂”這個詞從自己的字典里消失。
也就是說,要設法讓自己潛意識里的“我感覺,我想要”體現(xiàn)出來,不要被動,不要從眾,避免盲目聽從父母、老師、名人……告訴自己,當認為必須說“No”的時候,千萬不要說“Yes”。從小事到大事,如果都能做到聽從自己的意愿,日子久了,自然會養(yǎng)成積極主動的習慣。
四、不要說“我辦不到”,要積極去嘗試
遇到困難時,不要找借口,要多想一想,有沒有別的解決方案?能不能將問題分解開來,一步一步地加以解決?或者,是否需要先提高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然后再回頭來處理這個難題?不要因為逃避而說自己沒有選擇或沒有時間——沒有人缺少時間,只不過每個人分配時間的方式有所不同。
五、用語言有意識地訓練自己
語言會下意識地引導我們的思想,也會真切地反映一個人對環(huán)境的態(tài)度。
習慣于消極被動的人,言語中就會流露出推卸責任的個性。例如,他們在生氣時會抱怨說:“他讓我怒不可遏!”——其實他想說的是:責任不在我,是外力左右了我的情緒;他們總是抱怨:“我沒時間?!薄@表明:又是外力控制了我,讓我沒有選擇的機會;他們還喜歡說:“我不得不如此?!薄@意味著:迫于環(huán)境或他人的壓力,我只好選擇服從;他們在自我表白的時候說:“我就是這樣的人?!薄@其實是在宣稱:我已經(jīng)無法改進或提高自己了。
相反,積極主動的人總是在言語中賦予自己決定的權利,他們喜歡說:“試試看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也許我可以換個思路”、“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可以想出更有效的表達方式”、“我的感覺是……”、“我選擇……”、“我要……”、“我情愿……”、“我打算……”、“我決定……”等等。
所以,要多學習積極主動者的講話方式,在說話時多用“我……”的句式,多給自己決定的權利,少推卸責任,少埋怨。
對自己負責,把握自己的命運
關于“公平”的大討論
有位學生問我:“這個世界到底是不是公平的?”這個問題在“開復學生網(wǎng)”上引起過一場大討論。有些同學認為世界很公平,一個人只要有志氣就一定能克服一切障礙;也有些同學認為世界極端不公平,因為無論是財富、天賦還是運氣,老天爺好像總是青睞別人。
對此,我的回答是:認為一切都靠命運(宿命論)或一切都靠自己(人定勝天)都是不合適的。
每一個人都有選擇,都有機會,但是,先天和環(huán)境因素造成每個人的機會多少不同。所以,這個世界不是完全公平的。但如果你因為世界不公平而放棄了自己的機會和選擇,那就是你自己的責任,就不能怪世界不公平了。
舉一個例子,有些人出生時就因為遺傳的原因,患上某種較嚴重的疾病的可能性比較大。但這并不表明他一定會患病。如果他能把握機會,做正確的選擇,安排好自己的鍛煉和飲食,他很可能比誰都健康;但是,如果他因為‘基因不好’就自暴自棄,那么他得病的幾率一定會成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