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人都追求幸福
一位叫帕斯卡爾的法國人,是17世紀一名很有影響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他曾經說過一句很樸實的話:“人人都尋求幸福,這一點是沒有例外的?!蔽覀冊嚳粗車氖澜?,不論國籍與民族,不論身份與性別,也就是說,所有的人,包括中國人、外國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健康的、疾病的,有文化的與沒文化的,有地位的與沒地位的,城市的、農村的,包括本書的每一位讀者,確確實實是“人人都追求幸福”,這一點不會有例外。
2
幸福之門
在尋求幸福的問題上,可以說“條條大道通幸?!?,但是,這條條大路之中卻有遠近之別和正歧之分。如果不慎走上一條遠路或歧路,那樣不但會多走許多冤枉路,甚至于會南轅北轍,背離原來的目標,明明要尋求幸福,結果卻陷入苦惱與痛苦之中?,F(xiàn)在,呈現(xiàn)在你面前的就是一扇“幸福之門”,直接連通幸福之路。我們愿意開啟這扇大門,引領讀者諸君一起走上尋求幸福的康莊大道。
3
西方的幸福觀(1)
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中曾用很長篇幅專門談論“幸?!眴栴},如:“幸福是至善”,“是符合美德的活動”,“有福之人,所作所為符合于德”。比他稍晚的伊壁鳩魯也提出過諸如“凡是幸福者和不滅者,自身既無煩惱,也不使任何他物煩惱”等關于幸福的見解。這兩位先哲都生活在距今兩千多年前,卡爾·馬克思他老人家曾說“亞里士多德是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伊壁鳩魯估計也差不多。這兩位先哲對“幸?!钡恼撌?,應該值得今人借鑒。
4
西方的幸福觀(2)
到了18世紀和19世紀,經過工業(yè)革命洗禮的英國功利主義哲學家邊沁(J.Benthem,1748—1832)和穆勒(J.Mill,1806—1873)從傳統(tǒng)的哲學殿堂里走了出來,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作出突破,把幸福論直接放入世俗生活之中。他們認為,“幸福是指快樂與免除痛苦,不幸福是指痛苦和喪失快樂”。很明顯,這一新說簡捷明快,沒有亞里士多德那種濃重的思辨性和學院氣,易于接受,因而很快風靡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