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有效策劃(6)

開放你的人生 作者:王輝耀


確立一個真正的目標并不容易。在心理學上,目標起碼具備四個特質:

——目標要能激勵人們采取具體的行動來完成某件事情或取得某種成果;

——目標要令人們知道,自己要完成什么事情或要取得什么成果;

——目標要令人們知道,要完成這些事情或取得這些成果,需要采取什么相應的行動;

——目標要令人們想象到完成這些后的心理反應,譬如獲得成就感。

有目標和沒有目標的人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關于目標對人生影響的長期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家庭背景等相差不大的年輕人。最初的調查是: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著清晰而且長期的目標。

25年后哈佛大學再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是3%目標清晰而且長期的人,盡管中間或許有過方向的調整,以及目標的實現(xiàn)未必盡善盡美,但他們基本上都成為了自己所奮斗的領域的頂尖人士:白手起家創(chuàng)業(yè)者、行業(yè)領袖、社會精英等。

10%目標清晰但比較短期的人,大多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中間走過一些彎路,但大多數(shù)短期目標最終被達成,生活狀態(tài)穩(wěn)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yè)的專業(yè)人士,如醫(y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等。

60%目標模糊者,大多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面,他們當中大多數(shù)人有安穩(wěn)的生活與工作,但也沒有什么特別值得稱道的成績。能成功者,只有少數(shù)特例。

27%沒有目標的人群,如果25年來都沒有改變自己,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生活不如意,經(jīng)常失業(yè),習慣等待社會救濟,并且習慣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世界。

確立目標的過程,其實就是從“我想做什么”到“我要做什么”的過程。

而從“我想做什么”到“我要做什么”,首先就要分清“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一般來說,“我要做什么”,最理性的衡量就是現(xiàn)實原則,根據(jù)商品化規(guī)律,做最有利可圖的事,將自己的人生價值最大化;最感性的衡量則是“主觀意愿”原則,根據(jù)自己的主觀意愿,做“我想做的事”、“我最愿意做的事?!薄坝兴鶠椤焙汀坝兴粸椤钡膮^(qū)分,就在于注意一個道德前提以及現(xiàn)實原則和主觀意愿原則。

社會道德和法律的底線,這是人類競爭的游戲規(guī)則。

北島說:“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p>

美國開國三杰之一的富蘭克林,在他的文章《給一個年輕商人的忠告》中曾說:“切記,時間就是金錢”;“切記,信用就是金錢”;“切記,金錢具有孳生的繁衍性”。

這些無形無價的主觀資產(chǎn),卑鄙者會看作不名一文,高尚者則會看作“千金難買”。不過,你認為它值多少,它也許就值多少。

現(xiàn)實原則實際上則是強調進行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s)。

中國有句古話:“毒蛇噬臂,壯士斷腕,非為不愛,實為命故?!?/p>

沃維納格也有句名言:“最容易犯錯誤的,就是那些僅僅根據(jù)自己的想法去行動的人?!?/p>

“我要做什么”的最終確定,其實就是在“一個前提,兩個原則”下尋找平衡和綜合的過程。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因此影響個人成功的因素也各有一本“難念的經(jīng)”。當我們需要超越時,最關鍵的步驟也許是磨好那把尖刀——依賴優(yōu)勢。而當你需要守成時,也許就像一個木桶,關鍵在于補高短板,如一個膽怯保守的人,要增加勇氣;一個專斷的人,成功可能特別需要注意多聽意見。

策劃人生必須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國際律師協(xié)會亞太論壇主席、DLApiper律師事務所的著名律師陶景洲,曾被媒體稱為“中國反傾銷第一人”。他的經(jīng)歷正是策劃人生的典型范例。

1977年,陶景洲參加高考,母親因為不想讓他離家太遠,悄悄把志愿填成安徽師范學院,但陶景洲又自做主張改成了北大,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

1982年,陶景洲從北大法律系畢業(yè)后,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繼續(xù)讀研究生;二是出國去讀預備研究生,但還要通過考試??释松_放的陶景洲又不顧許多朋友“保險為重”的建議,選擇了后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