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變作風關鍵是領導帶頭
這是吳官正同志在山東省紀委九次全會上講話的一部分。
(1998年2月14日)
這些年經(jīng)過各級的共同努力,我省干部的作風有了一些轉(zhuǎn)變。但也要看到,無論是在一些領導機關還是基層組織,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強迫命令和奢侈浪費等問題還嚴重存在。有的干部只考慮怎樣能在短期內(nèi)出“政績”,在造聲勢上動了不少腦子,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勞民傷財;現(xiàn)在生產(chǎn)任務很重,工作壓力很大,少數(shù)群眾吃穿都成問題,而一些干部卻無動于衷,對應解決的問題一拖再拖,整天忙于應酬“上面的活動”;強迫命令,作風粗暴,侵犯群眾利益的事情,在一些地方仍相當嚴重;減輕農(nóng)民負擔,我們一直抓得很緊,但有的地方還是出了逼死人命的事;一些干部把享樂作為一種追求和時尚,變著法地提高標準,消極腐敗現(xiàn)象在干部隊伍中尚未得到全面有效遏制,有些還在滋長蔓延。對干部作風上存在的問題,群眾非常不滿,再加上有些事情處理不當,造成一部分群眾集體上訪、越級上訪。
產(chǎn)生上述問題,既有干部自身的原因,也有組織上管理、教育不嚴的問題。毛主席1953年在山東分局紀委《關于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反對違法違紀的報告》上有一段批示:“如果我們的領導任務有所加強,我們的領導方法有所改進,則危害群眾的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就可以逐步減少,就可以使我們的許多黨政組織較早地遠離國民黨作風?!备骷壎家袑嵵匾暩刹康淖黠L建設,扎扎實實地落實省委提出的“十條”,尤其要警惕和防止吏治和司法的腐敗,提高干部隊伍的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
密切聯(lián)系群眾,要從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入手。一個干部作風好不好,固然與認識能力、工作方法有關,但起決定作用的是自己與群眾是否有深厚的感情。古代開明的政治家深知“民為貴”、“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道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唯物史觀最基本的觀點??梢灾v,密切聯(lián)系群眾,不僅是起碼的為政之道,更是一個世界觀問題,一個立場問題、黨性問題。因此,要廣泛深入地進行唯物史觀和黨的宗旨教育,自覺增進同群眾的感情。感情問題解決了,才能把作風轉(zhuǎn)變過來,才能聞得“民間疾苦聲”,才能“一枝一葉總關情”。
密切聯(lián)系群眾,就要適應群眾民主意識增強的新形勢。由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zhuǎn)變,是一個根本性的轉(zhuǎn)變,我們的工作作風和領導方法必須與之相適應。有位在鄉(xiāng)鎮(zhèn)工作的同志跟我說,老一套辦法許多不能用了,有的老辦法在今天看來都侵犯了群眾權(quán)利,違紀甚至違法。從另一個方面看,經(jīng)過近二十年的改革開放,群眾民主意識、法制意識、科學意識普遍增強了,對關系切身利益的事,鉆研得很深。如果我們的干部作風、工作方法落后于群眾的認識,工作又不到家,就可能辦一些錯事。當前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往往由此而引發(fā)。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必須認真執(zhí)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決不能有任何偏離和改變;必須適應市場經(jīng)濟的要求,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決不能盲目蠻干;必須樹立公仆意識,“俯首甘為孺子?!?,決不能高高在上,當官做老爺;必須堅持群眾觀點,工作合情、合理、合法,決不能粗暴蠻橫,做損傷群眾感情的事;必須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決不能弄虛作假、虛報浮夸。要善于教育、引導群眾,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對待出現(xiàn)的矛盾,不注意做化解工作,與群眾對立,是錯誤的;不顧群眾長遠利益,一味迎合某些不合理的要求,也是有害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堅持黨與人民群眾利益的原則下,正確教育和引導群眾,把大家的積極性、注意力引導到改革和發(fā)展上來,做好維護安定團結(jié)大局的工作。同時,又要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慎重妥善地處理好已出現(xiàn)的矛盾。決不能怕群眾、怕麻煩,回避拖延,上推下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