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長江委規(guī)劃處水庫科河南省調(diào)查小組在《丹江口水庫河南部分移民安置遺留問題處理意見的調(diào)查報告》中稱:
縣內(nèi)安置的73957人 其中,人均0.8畝的有496個生產(chǎn)隊37464人;人均0.5畝~0.8畝的有117個生產(chǎn)隊14192人;人均在0.5畝以下的有116個生產(chǎn)隊1260人;0.3畝以下的有4718人。耕地不僅數(shù)量少而且質(zhì)量低,多為黃膠泥坡崗地,投工多,產(chǎn)量低,年均畝產(chǎn)約150公斤左右。1981年 全縣移民人均收入超過100元的約占5%;能維持基本生活,得以溫飽度日的約占5%;處于貧困狀態(tài),難以維持溫飽的約占45%;處于極度貧困狀態(tài)的約占17%。庫區(qū)移民搬遷前 人均口糧241公斤,比全縣人均口糧189公斤多52公斤,現(xiàn)金分配87.3元,比全縣人均38.7元多48.6元。遷移后,人均口糧106.5公斤,比搬遷前減少134.5公斤;現(xiàn)金分配31元,比搬遷前減少56.3元。
由于后靠安置的移民嚴重缺地,正常生活無法保障,移民與移民,移民與非移民為爭地矛盾時有發(fā)生,移民上訪案件不斷,外出逃荒要飯現(xiàn)象也較為嚴重。
倉房公社沿江大隊全是1970年后陸續(xù)從湖北省返遷移民組成,計3個生產(chǎn)隊,86戶372人。返遷后搭臨時庵棚住在山坡上,由于耕地被淹,荒山劃為林場,生活靠打漁、開荒,少數(shù)靠逃荒要飯 因無地可耕,移民一直靠蠶食林場山地維持生活。
均縣柳河口公社國營一隊有147人,人均基本農(nóng)田只有1分多,實在沒有荒地可開墾的情況下,為了生活,他們只好向山坡上進軍,最陡的坡達到30度,當?shù)胤Q“掛坡田”。在這樣的土地上開荒,開一分,周圍的植被毀一畝,收不到幾粒莊稼,反而會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但不這么辦,群眾吃什么?
丹江口庫區(qū)浩淼無垠,碧水連天,但水源地周邊的百姓卻受著無水的煎熬。水源地周邊山區(qū),大部分為石灰?guī)r層和黃黏土崗地帶,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煉鋼鐵和丹江口水庫建設(shè),對森林和植被造成毀滅性的破壞,使得土地水分得不到涵養(yǎng),水土流失嚴重。在淅川縣的馬鐙鎮(zhèn),鄖縣的譚山鎮(zhèn)、梅鋪鎮(zhèn),丹江口的習家店鎮(zhèn),綿延起伏的山嶺,除了極少數(shù)低矮的荊棘外,到處都是裸露的巖石,偶爾可以看見石縫中間稀稀疏疏長著幾棵低矮的小樹,巖石的灰褐色是這里的主色調(diào)。由于沒有樹木和植被涵養(yǎng)水源,這里天上下雨地下流,天上雨住,地下水無蹤。長時期的缺水,庫區(qū)沿岸巖石風化形成大面積石漠化地區(qū)。這里土地奇缺,水源枯絕,已經(jīng)成為不適宜于人類生活的區(qū)域。這些地方生活的數(shù)萬農(nóng)民受著苦旱的煎熬。
鄖縣譚山有個徐家坡村,一年四季缺水,全村幾十戶人家吃水只能走十多里山路到漢江邊去挑水吃。一個壯勞力一天只能挑兩擔水。這個村里生活用水情況如下:早上用一個水杯裝半杯水將毛巾沾濕在臉上擦一擦算是洗臉,洗完菜的水再用來洗碗刷鍋,洗碗刷鍋的水盛起來煮豬食喂豬,洗衣服的水留下來澄清后反復用。嫁姑娘娶媳婦的禮品是水。
20世紀70年代,鄖縣為部分偏遠困難的社隊建造了170多座提水泵站,但提水泵站耗電巨大,130米高的揚程,提上來的水每立方米成本高達20多元,群眾負擔不起。計劃經(jīng)濟時代建的泵站,在今天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因為無力承擔電力費用,最終全部廢棄。
鄖縣安陽鎮(zhèn)王莊就在漢江邊,但眼見江水卻吃不到水,村子在半山上,離水面垂直高度將近500米,提水機械也沒有這么高的揚程。安陽鎮(zhèn)高山大隊一個村有32戶人家,因為缺水,那里的百姓實在沒法生活下去,開始逐漸搬離這里,1981年,這個村里只剩下一戶人家了。在這些地方,水與媳婦聯(lián)系在一起。高山大隊二隊幾十戶人家住在山尖上,吃水極為困難,這里的百姓異常貧窮。沒有錢,沒有水,誰也不愿意將姑娘嫁到這里來。村里的小伙子娶不起媳婦,無奈之下,只得互相換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