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埃政權站住腳跟后,面臨如何使俄羅斯迅速崛起,使它成為世界一流強國的問題。由于蘇俄遭到帝國主義國家的孤立和包圍,再加上自身經濟落后,這個問題十分突出地擺在共產黨人面前。
最初人們認為,通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建立世界蘇維埃聯(lián)邦,就會走上強盛之路。并且相信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很快就會爆發(fā),理想即將實現(xiàn)。1918年,布爾什維克黨積極推動德國無產階級革命,結果沒能成功。1920年夏,紅軍攻進波蘭,再次燃起世界革命的希望。1920年7月,共產國際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主席臺上掛著大幅地圖,展現(xiàn)著紅軍進攻、革命向西擴展的大好形勢。代表們熱切盼望蘇俄打向德國,點燃歐洲革命。但是紅軍在1920年8月受挫敗退,世界革命的前景日趨渺茫,蘇俄必須另尋強國之路。
布爾什維克黨轉而注意到自己國內實行的軍事共產主義政策(有人把它翻譯為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這一政策是在國內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通過國家頒布各種法令來實施的。政府頒布了糧食征集制(有人把它翻譯為余糧收集制)法令,要求農民按國家規(guī)定的數(shù)量交售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并組織征糧隊下鄉(xiāng)。通常征糧隊由十多人組成,每名隊員都帶有武器,小隊則配有機關槍。征糧隊經常采用武力手段,以確保征糧任務的完成。在城市,將大中企業(yè)收歸國有,統(tǒng)一集中管理。排斥市場貿易,對糧食和日用工業(yè)品實行配給制。實行勞動義務制,規(guī)定全國所有成年人都必須參加勞動。蘇維埃采取這些政策,最初被認為是臨時性的,是為了滿足國內戰(zhàn)爭的需要,才采用軍事強制手段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資源都控制在國家手里的。后來認為它就是共產主義政策,蘇俄可以通過它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建成強大的俄羅斯。
1920年年底,當國內戰(zhàn)爭基本結束的時候,政府非但沒有放松干預,反而加強了控制。糧食人民委員部甚至建議由國家直接組織農業(yè)生產。春天,國家把種子發(fā)給農民,讓他們按計劃的規(guī)定進行播種耕耘。秋天,按政府的指標征收農產品。對違背者予以嚴厲制裁。一些人說:“1918—1920年所建立的那種社會體制是美妙的,真正是共產主義的。全部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私有制被鏟除,私人資本主義被消滅,金錢已失去作用,物質財富的平均分配代替了資本主義的商業(yè)……只要有足夠的物質財富,那么整個社會就會成為天堂”。
內戰(zhàn)結束后,農民不再接受軍事共產主義政策。有些農民抱怨說:“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還有人說,“在實行糧食征集中,懶漢和勤勞的人都被同樣攤派,這太不公平了”。農民采取各種辦法,對糧食征集制進行消極抵抗。政府征收糧食,他們就少種,讓收成僅夠自家活命。政府征用牲畜,他們在翻地播種后就把馬匹殺死。政府不征收什么就種什么,例如不征收豌豆就種豌豆。許多地區(qū)還發(fā)生農民叛亂。連一直是黨的可靠基地的喀瑯施塔得也爆發(fā)了水兵兵變。蘇維埃政權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之中。
列寧是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他不僅知道軍事勝利并沒有使蘇維埃俄羅斯成為強國,而且清醒看到勝利背后的危機,看到采用強制手段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只能使事情變得更糟。1921年3月,布爾什維克黨決定實行新經濟政策。首先是放松國家控制,實行糧食稅制,允許農民在交完糧食稅后自由處理手中的農產品。租讓某些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yè)給外國資本家。允許私人和合作社租借國家手中的中小工廠和商店。進而允許一定限度的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同時恢復商品買賣,把商品、市場機制引入社會主義建設中去。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取得巨大成果。農民現(xiàn)在多種地,多收獲就能多得,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yè)發(fā)展使居民生活改善,國家經濟恢復,政局穩(wěn)定。列寧總結這段經驗后說:“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黨的工作重心應由“政治斗爭、革命、奪取政權等等方面”,“轉到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上去了”。列寧:《論合作社》,《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7頁。這表明,列寧認為蘇俄可以通過新經濟政策走一條新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主要靠經濟文化工作把國家建成一流強國。但是列寧由于受到生病和其他條件限制,沒有具體講清如何通過經濟文化工作消滅敵對階級,社會主義是否還有市場經濟等問題。蘇聯(lián)如何建成社會主義強國仍是一個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