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超越“大國政治的悲劇”二(1)

大國復興之路 作者:張小勁


我們可以從歷史得出如下論斷:大國地位是一種最稀有的國際價值,競爭這種地位,其最終結果一般非此即彼,落選者將處于比先前更為被動、更受壓制的境地。因此,覺察、判斷并且抓住有利于自己成長的國際戰(zhàn)略機遇期和戰(zhàn)略空間,成為大國復興的一個關鍵。

在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曾經出現(xiàn)過三次重大的國際戰(zhàn)略機遇期。中國在這三次機遇面前的表現(xiàn)是不同的,因而給自己造成的后果也各不相同:第一次是有條件抓住卻沒有覺察而錯過,結果開始了全面落后于西方的歷史;第二次是強烈意識到了機遇,并進行相當?shù)呐?,但終因沒有把握關鍵重點而再次錯失,其結果是中國在“千古變局”之下,不但進一步落后于西方,而且還被近鄰日本甩到后頭;第三次機遇期到來時,中國最初的意識并不清晰,最終可謂把握了一半,仍然沒有實現(xiàn)中國復興的夢想。

中國面臨第一次戰(zhàn)略機遇期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紀末期,其競爭對手是西歐。世界歷史學家普遍將1500年當做分界線,以大航海與地理大發(fā)現(xiàn)為標志,世界從此有了相互聯(lián)系的歷史。

15世紀末期時的世界各國,尤其是東亞和西歐,差不多處在相同的起跑線上。著名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在其力作《大國的興衰》中指出,在1500年時,歐洲與亞洲相比,并不具有什么明顯的優(yōu)勢,歐洲的相對弱點比它的力量更為明顯。當時的歐洲資源不算豐富,人口更無法同印度和中國相比;地緣政治上,歐洲大陸北部和西部被冰山和海水包圍,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東部構成強大威脅;政治制度上,歐洲支離破碎,自羅馬帝國以來一直沒有統(tǒng)一的國家,法、英、西班牙等國之間爭斗不休;在科學技術、文化和軍事力量上,當時的歐洲只能算是亞洲文明的學生??梢哉f,當時世界文明的中心都處在相同的水平上。15世紀時的歐洲最多也只能說是像今天一樣,是幾個最重要的力量中心之一。

轉折點發(fā)生在大航海時代。哥倫布和麥哲倫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為歐洲提供了發(fā)展的強大動力。此后,歐洲開始進入工業(yè)革命、文藝復興、宗教革命的活躍時期,創(chuàng)造了“歐洲奇跡”。歐洲緊緊抓住這次機會,在此后的兩三百年中,完全改變了人類歷史。歐洲第一次領先于東方。

實際上,鄭和七下西洋的歷史表明,中國在明朝時有著比歐洲更強大的航海能力。鄭和下西洋是在15世紀初葉,比歐洲大航海更早,航程更遠,使用的儀器更先進,出海的船只更大更堅固,使用的人員也更多??梢哉f,在這次東西方的比賽中,一開始中國具有更好的潛力。

但中國沒有能力把這些潛力轉化成現(xiàn)實力量。西方的大航海有一個強大的推動力——“一個牟利的欲望和機會、一個使牟利得以實現(xiàn)的社會和體制結構”。經濟利益的訴求是源源不斷、沒有盡頭的,這種動力推動大航海運動百折不撓地進行著,同時促發(fā)了西方為從新大陸掠奪財富而必須進行的技術革新與軍事改造。鄭成功收復臺灣時,還能以冷兵器加炮船擊敗荷蘭人的火器,但當西歐人卷土重來時,船堅炮利的情況已非昔比。

而中國的航海,則出于向世界顯示中國皇帝的權威和富有,所到之處賜予當?shù)厝舜罅康呢斘?,以換取當?shù)厝藢χ袊实鄣摹俺挤?。缺乏利益生長的航海,無法觸動中國社會的根本變革,統(tǒng)治者也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發(fā)展中國的絕好時機,因而最后以一道圣旨叫停而告終。在全球歷史展開的關鍵時刻,中國將力量轉向內部,把無窮無盡的海洋留給了西方的冒險者。

歷史過去400年,第二次戰(zhàn)略機遇出現(xiàn)在19世紀末期。當時除了追趕歐美西方國家的任務之外,中國還添了一個競爭對手——日本。當時的中國和日本都已意識到,東方已經遠遠落后于歐洲,必須向西方學習。中日差不多同時開始學習西方,歷史向中日兩國提供的機遇也相差不多。但在這次機遇面前,日本成為唯一搭上西方工業(yè)革命快車的幸運者,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就迅速改變了原來大大落后于中國的狀況,在與中國的競爭中打敗了中國,后又擊敗俄羅斯,成為與西方列強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國,也是唯一的非西方大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