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十里洋場到黃土高原(1)

夢開始的地方 作者:吳印咸


吳印咸,江蘇沭陽人,少年時在繪畫、書法、篆刻方面顯露出了過人的天賦,19歲時在親友的資助下考取了上海美術學校,從此開始接受正規(guī)的繪畫基本訓練。

1920年,吳印咸用辛苦積攢的三塊銀元在舊貨市場買下了一臺美國產的勃朗尼牌舊照相機,他的攝影生涯便由此開始了。

出身于清貧知識分子家庭、青少年時代一直生活在普通群眾中的吳印咸,和許多沉浸于歌頌上層社會的攝影師們不同,他的攝影作品基本上反映的是勞苦大眾為了生存苦苦掙扎的社會現(xiàn)實。

那是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吳印咸從沭陽城中走過。扎著褲腿的人們蜷縮著身子,口里喃喃地抱怨著寒冷的天氣。這時,一個半裸的女子吸引了吳印咸的目光:在這種人人都恨不得趕快回家享受的時候,女子卻衣不蔽體,跪在水塘邊用手捧著冰水喝。吳印咸的心里頓時充滿了哀痛:這個女人不知遭何災難,已經無家可歸、無衣避寒、無飯充饑,等待她的將是什么呢?……像這樣的乞丐又有多少呢? 年輕的吳印咸被震撼了,他拍下了這個鏡頭。

黑暗的現(xiàn)實讓吳印咸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國的希望在哪里?

和袁牧之的相識,改變了吳印咸的人生軌跡。

早在1935年時吳印咸就和袁牧之認識了,當時袁牧之在左翼電影人田漢編劇的電影劇本《風云兒女》中擔任主演。由于缺少導演和攝影師,影片遲遲未能開拍。此時,吳印咸與好友許幸之正好在上海舉辦“攝影?繪畫展覽”。兩人良好的攝影技術引起了左翼電影人的注意。已是共產黨人的夏衍找到許幸之和吳印咸,建議他們參加《風云兒女》的拍攝。此時的吳印咸雖然還不了解進步力量同反動派之間斗爭的激烈,但他堅信“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便接受了這個建議,與許幸之一起毅然從天一影片公司轉到了投拍《風云兒女》的電通影片公司。在片中,許幸之任導演,吳印咸擔任攝影師。這部電影是吳印咸與袁牧之合作完成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吳印咸從事電影拍攝工作的發(fā)端。

《風云兒女》以“九?一八”事變?yōu)闅v史背景,通過詩人辛白華的曲折經歷,表現(xiàn)了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到覺醒奮斗,走向革命的過程,也曲折地反映了全國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強烈愿望。

《風云兒女》于1935年5月在上海公演,引起轟動,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激情和斗志。尤其是片中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使影片主題更加升華,不僅成為抗戰(zhàn)中風行全國、激勵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戰(zhàn)斗號角,日后還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1936年,袁牧之編導影片《馬路天使》時,又專門找到吳印咸擔任攝影師。影片由趙丹、周璇主演,真實地再現(xiàn)了中國社會底層各色人物的悲慘命運。

影片放映后在上海引起轟動,就連電影界頗有名氣的老導演張石川都十分欣賞這部影片的攝影手法,對年輕的吳印咸不禁刮目相看。

幾次默契的配合,使袁牧之對吳印咸的人品和攝影技術備加欣賞。

1938年初,吳印咸到香港拍片。抵港不久,他接到友人袁牧之從武漢發(fā)來的電報,要他速至武漢有要事相商。

原來,袁牧之既是著名的電影演員、編劇、導演,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電影人之一。1938年,他向周恩來提出了到華北拍攝八路軍抗擊日本法西斯紀錄片的設想。周恩來非常重視,立即與中央聯(lián)系,他認為共產黨應當有自己的電影,不僅要拍片,而且要建立專門的電影隊伍。袁牧之備受鼓舞,準備前往延安,但因為對攝影不太熟悉,所以感到勢單力薄,需要助手。這時,他想到了吳印咸。

當吳印咸出現(xiàn)在漢口楊森花園三層樓的一間小屋里時,袁牧之開門見山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邀請吳印咸一同到延安拍片。吳印咸感覺十分突然,一下愣住了。對他這樣一位在江南大城市生活了多年的人來說,在目前混亂的局勢下,前往路途遙遠且不甚了解的延安,實在是件不能想象的事。吳印咸遲疑了,但他轉念一想: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國土淪喪,百姓涂炭,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在這樣的局勢下,知識分子的出路不外有三:留在淪陷區(qū),成為侵略者的順民;去大后方及國民政府陪都重慶;奔赴延安,投身革命。而且,自從上海淪陷,自己已經荒廢了一年多的時光,如果能到大西北接觸一下從未接觸過的生活,拍攝大型紀錄片,既是對攝影藝術的全新探索,又將是一次難得的人生體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