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好孩子們的“才”
孩子其實是大自然的財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容許他們健康地成長。
記得很多年前,我陪伴年幼的兩個女兒在游泳池玩耍的時候,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由傭人陪伴,只有一個孩子是母親親自帶來的。很自然地我們開始閑聊,彼此都很感慨現(xiàn)代的優(yōu)秀父母都在忙于賺錢,以致本來最具有條件和素質(zhì)的看護人將自己的下一代交給了不高明的教育者——保姆。她談到自己的遺憾,“我和丈夫教育程度都很高,一直以來收入很高,工作很出色,只是太忙了。自從有了孩子后,意識到教育問題,所以決定辭去工作專心陪伴孩子?!蔽液髞硐?,是否專心帶孩子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呢?父母的教育到底起的是哪些作用?
多年來,我一直在反思作為母親,我們到底能給兩個相差一歲半的女兒哪些教育?我分別從她們身上觀察到許多先天帶來的特質(zhì),這些似乎都不是我能培養(yǎng)的。雖然他們有同樣的父母,同在一個家庭,幾乎同吃同睡,同在一個學(xué)校。但他們的性格和喜好卻截然相反。大女兒酷愛畫畫,小腦袋經(jīng)常創(chuàng)作出讓大人驚嘆的內(nèi)容。小女兒天生就有生意頭腦,而且看問題很尖銳,他們各自對事物的看法不同。要不是有對比,我還會以為他們是我教育出來的呢!作為母親,我不知道可以教她們什么,我想我唯一能做的是盡力提供成長的環(huán)境和條件。如果她們將來是成功的,我想我最大的功勞也許是我對她們的壓制和干預(yù)比較少,容許她們成為本來的自己。而我的所有努力只是先做好自己,陪伴她們并成為一個榜樣,她們需要看到的是我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平衡自己的情緒,如何遇到挫折仍不放棄,并且遵守每個承諾。我相信孩子們在我身上讀到和吸收的東西肯定是不相同的,以她們天生的敏感度和聰慧的觀察,我相信她們自能各取所需。
(二)給窮人的啟示
在本書中,“窮人”是一個不帶感情色彩的名詞,指的是為了應(yīng)付層出不窮的財務(wù)問題而被迫為錢終生勞累的人。實際上,很多“有錢人”雖然擁有大量金錢,但他們其實還是處在“窮人”的階段。
人生最“奢侈”的莫過于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自己喜歡的地方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需要為金錢而煩惱。然而生活中很多人,終其一生,大部分時光都在為生計而奔波,利用自己的身體和時間賺錢,犧牲自己的閑暇,無暇顧及親人和朋友。這是因為他們一直處于賺錢的初始階段——用勞動力換錢,并沉溺于這個模式中不可自拔。很多人將這種情況歸咎于復(fù)雜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潛在的市場風(fēng)險、繁雜的日常工作、缺乏“啟動資金”,或者干脆就是“沒有機會”……然而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雖然客觀環(huán)境在一定情況下影響了人的生活,但窮人之所以是窮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一直在用窮人的思維在思考和行動。
“窮”是一種思想狀態(tài)
許多事例表明,把錢給窮人并不能使他們變得富有,否則,中彩票的和接受福利救濟的人都應(yīng)該很容易變成百萬富翁。富人變得越來越富,窮人變得越來越窮的原因在于:富人總是首先做那些使他們變富的事情,而窮人則繼續(xù)做那些使他們變窮的事情。
上帝給每個人都有許多不同的機會,要一直很窮其實并不容易。只需要努力工作,獲得一點錢,堅持不花掉全部所有,開始儲蓄,學(xué)習(xí)如何投資就能最終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