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寮:碗里的粥

木魚的歌聲 作者:龐永華


鳥鳴聲聲。

寺院的清晨在鳥鳴聲中來了。

婉轉清脆的鳥鳴聲,讓清晨的寺院顯得特別的清幽;紅墻黃瓦,在晨曦中顯得莊嚴古樸;遠山近塔,在晨光里顯得異常的肅穆整潔;成群的鳥雀,在蒼松翠柏間穿行,自由自在……寺院的清晨竟是如此的美麗。

太陽懶懶地升上來了。

冬日暖暖的陽光,柔柔地灑在我的身上,也暖在了我的心里。

“你說,人為什么要吃飯?”師傅在上完早殿后問我。

“因為人要活著唄!”我脫口而出。

“對,”師傅肯定地說,“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并不是為了吃飯。你要把飯菜,當成醫(yī)治饑渴的‘藥’,吃‘藥’不能貪圖口福,只要能達到維持生命、完成修行的目的就行了?!?/p>

“把吃飯當成吃藥?”我看著師傅喃喃自語。

“是的,不僅要把吃飯當成吃藥,而且還應該在吃飯時多想一想,”師傅認真地說,“想想,這碗飯來的是多么不容易啊!從播種到收獲,從生的到熟的,要經過多少人的多少汗水?。〕郧耙欢ㄒ獑枂栕约簩Φ闷饘Σ黄疬@頓飯?要做到‘一日不耕,一日不食’!”

“是不勞動不能吃的意思嗎?”我問師傅。

“差不多,”師傅說,“在作務中修行,這是僧人應該奉行不渝的信念,這是唐朝時馬祖大師創(chuàng)建叢林時百丈禪師立下的清規(guī)。他的這個清規(guī),正式開啟中國僧伽生活型態(tài),僧人開始過著‘晝而農,夜而禪’的自耕自食的農禪生活。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身體力行的高風亮節(jié),成為后代僧人效法的榜樣?!?/p>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琢磨著師傅說的這句話。

“只有流勤勞的汗,播下的種子才會茁壯;只有吃勤勞的飯,吃起來才更香甜。如果好吃懶作或光吃不干,那就成什么了?”師傅問我。

“就成豬了!”我嬉笑道。

“連豬都不如,”師傅說,“豬光吃不干,但將來能把自己的肉奉獻給別人;人若光吃不干,還能奉獻出什么?”

我呵呵一笑。

就在這時,召集吃飯的火磐、梆、云板等唄器依次響起。

我跟著師傅來到了大寮。

我這才知道,大寮是寺院的生活區(qū),負責供應大家的齋飯,由齋堂和僧廚組成。

“齋堂是大家用齋的地方,”師傅邊走邊說,“僧廚又名香積廚。佛經中有故事說:眾香世界的佛叫香積佛,維摩詰曾經到眾香世界去,香積佛和那個世界的許多菩薩,正坐在一起吃飯,就用眾香缽盛滿丁香飯送給維摩詰,維摩詰便將香飯帶回后供應大眾,香積廚就是取香積世界香飯的意思?!?/p>

我們說著來到了齋堂。

在悅耳的引磬聲起,僧值帶領大家一齊念起了《供養(yǎng)咒》:

“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

我聽著大家念起的《供養(yǎng)咒》,想著師傅的話,坐在齋堂里。當我捧起碗喝那些粥時,心里竟然涌起了十分的歡喜和無限的感恩。這時,冬日暖暖的陽光從敞開的木窗照瀉進來,斜斜地落在我的身上,落在我面前的碗里,使我忽然覺得心里格外的安寧與平靜,格外的溫暖和安逸,仿佛在很久以前自己就已經過著這樣簡單而樸實的生活。

把吃飯當成吃“藥”。

一碗稀粥,就足以拯救生命。

我第一次嘗到了粥的美味;我第一次在碗里的一粒粒米中,看到了一個個勞動者勤勞的背影;我第一次在粥里的一片片菜葉里,看到了從勞動者臉上滑落的一滴滴汗珠……忽然之間,我有了一種熱淚盈眶的感覺。

勞動是最美的!

奉獻是最美的!

我一定要伸出一雙勤勞的手,流勤勞的汗,吃勤勞的飯!

在滿足和感恩中,我看見離齋堂大門最近的侍者,用飯勺盛著幾粒飯走出齋堂,朝大殿外的小小的施食臺上撒去。

這是施食給眾生的。

這是讓饑困的眾生他們同得溫飽并去除貪念。

這是簡單而樸實的叢林用齋象征的高遠的智慧和寬廣的情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