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馬山連連長
對兩岸關系來說,金門到廈門短短數(shù)公里的海峽曾經(jīng)是最難跨越的鴻溝。如今廈金兩岸,商船、客輪早已頻繁往來,成為兩岸關系和解的象征。當然對這段海峽來說,有一幕注定會讓人難忘:30年前,1979年5月16日,一位名叫林正誼的連長從金門馬山游到大陸的廈門。
金門位于臺灣海峽西岸,一直是海峽兩岸對峙的前沿。
兩岸對峙時期,國民黨視金門為“反共最前線”。在離廈門不到3公里的金門大擔島上是所謂“三民主義統(tǒng)一中國”心戰(zhàn)墻,而與它隔海相望的是廈門環(huán)島路上“一國兩制統(tǒng)一中國”的巨幅廣告牌,聞名海內(nèi)外。
1949年10月17日,國民黨軍隊將領湯恩伯棄守廈門之后,時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書記兼福州軍區(qū)第一政委的葉飛將解放軍的32軍船只分發(fā)給28軍,決定集中船只解放大金門。鑒于船只數(shù)量不足,日期一再延后,終于在24日當晚下令渡海解放大金門。解放軍登陸部隊在島上苦戰(zhàn)三晝夜,因后援不繼,結果全軍覆沒。
這場戰(zhàn)斗,臺灣稱為“古寧頭大捷”,大陸稱為“金門戰(zhàn)役”,國民黨更是視“金門戰(zhàn)役”為其轉折點。此后,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美國第七艦隊駛進臺灣海峽,這樣解放軍解放金門乃至臺灣計劃就此受阻。1958年,金門炮戰(zhàn)打響,金門再次聞名全世界。
1949年以后的金廈海域,軍事封鎖、政治禁錮中,又發(fā)生了哪些大時代的小插曲?
1956年到1992年,金門實行了長達36年的所謂“戰(zhàn)地政務體制試驗區(qū)”,這段海峽成為“禁地”。而《金門縣志·大事記》記載了多起關于金廈海域,或乘小舟、或駕船、或泅水的“投奔自由”事件,大陸方面也公布了不少金門守軍“起義歸來”的事件。
2001年后,“小三通”開放,這段海峽重新熱鬧起來,大陸游客和往返廈金的臺商們可以坐上郵輪欣賞廈金海峽美麗的海景。
當然對這段海峽來說,有一幕注定會讓人難忘:30年前,1979年5月16日,一位名叫林正誼的連長從金門馬山游到大陸的廈門。
2009年8月15日,100名來自大陸和臺灣的游泳健將,爭先恐后地從廈門椰風寨附近海域游到小金門雙口海灘。
30年前,游過來是犯下“叛逃”罪名,改名叫林毅夫的林正誼至今仍回不了鄉(xiāng);30年后,游過去將是橫渡金廈海峽的壯舉。百名游泳健將參與的,是兩岸對峙60年以來首次舉辦的大型體育交流活動。金門與廈門之間短短三公里海峽,成為兩岸關系的縮影。
1978年至1979年,林毅夫擔任金門馬山連連長期間是兩岸關系最敏感的年份之一。
當1978年12月15日晚上9時,美國總統(tǒng)卡特出現(xiàn)在電視屏幕上的那一刻,臺美關系陷入歷史最低點。
卡特總統(tǒng)宣讀了美國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9年1月1日建立外交關系的《聯(lián)合公報》,美臺之間也將結束外交關系,同時終止1954年美臺簽訂的《共同防御條約》、4個月內(nèi)美國余留的軍事人員從臺灣撤出。
電視機前,數(shù)個小時前才得知這一信息的蔣經(jīng)國尤為惱火。法國與臺“斷交”前,戴高樂事先派特使赴臺說明。日本也于1972年9月派高級特使告知他和父親蔣介石,而美國的行為實在令他無奈。
臺灣街頭,許多青年阻止前來商討斷交后事宜的美國代表團座車前進,拋擲西紅柿、雞蛋及泥土,用木棍敲打車上的玻璃,甚至有更激動者焚燒美國駐臺機構的汽車、星條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