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黑暗之心(6)

非洲國 作者:(英)馬丁·梅雷迪思


1961 年1 月17 日清晨,盧蒙巴和另外兩位同伴被內(nèi)達卡從蒂斯維爾的軍營中提了出來,帶到莫安達的一個機場,押送他們的是從開賽特意挑選出來對盧蒙巴心懷仇恨的三名巴盧巴族士兵。在飛往伊利沙伯維爾六小時的航程中,這幾名囚徒慘遭衛(wèi)兵的毒打。他們的衣服被撕成碎片,血跡斑斑。抵達目的地時,在機場迎接他們的是一支由比利時軍官和加丹加士兵組成的部隊。在遭到這些軍人用槍托一頓痛打后,他們被扔進一輛卡車,帶到距機場兩英里開外的一間空房子里,看守他們的是由一名比利時軍官指揮的部隊和警察。他們被監(jiān)禁在衛(wèi)生間里,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毒打和折磨。沖伯和其他一些加丹加部長也都趕來,一邊觀看,一邊辱罵嘲弄他們,甚至親手參與暴行。當沖伯回到自己官邸時,據(jù)他的男管家講,他“渾身沾滿了血漬”。當晚,這些加丹加人在沖伯的官邸觥籌交錯,一醉方休。正是在這場聚會上,他們決定,盧蒙巴和他的同伴應(yīng)立即被處決。

當晚10 點左右,據(jù)荷蘭記者盧多·德韋特頗具可信的報道敘述,在一隊車輛護送下,三名囚徒被帶到30 英里外叢林中間一片開闊地。坐在車隊里有沖伯、幾名加丹加部長、三名比利時軍警,還有比利時的一名警察署長弗朗斯·韋斯科里。

到達目的地時,他們的墳?zāi)挂呀?jīng)挖好。這些囚徒打著赤腳,身上只穿著褲子和汗衫。當盧蒙巴被帶到墓坑時,他問韋斯科里:“你打算殺掉我們,是嗎?”“是的?!表f斯科里回答道。盧蒙巴最后一個死去,被一名比利時軍官指揮的行刑隊射殺。

比利時人十分擔心他們卷入殺害盧蒙巴的行徑敗露,當天夜晚就編造出一個故事,聲稱盧蒙巴和他的同伴如何從拘押地點逃跑、如何被“愛國”村民殺死,云云。此外,他們還決定毀尸滅跡。第二天夜里,兩名比利時人率非洲人助手把尸體挖了出來,運送到伊利沙伯維爾東北120 英里的卡森加,在那里將尸體砍成碎塊,扔進一只盛滿硫酸的桶內(nèi)。然后,他們又將頭顱骨研磨成碎末,把骨頭和牙齒沿途拋灑在返回的路上,這樣,就再也找不到盧蒙巴和他的同伴的蛛絲馬跡了。

盧蒙巴之死使他成為現(xiàn)代歷史上為政治而殉難最著名的一位烈士,并在剛果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引發(fā)巨大震動,在世界范圍激起抗議浪潮。比利時駐開羅大使館遭到洗劫,包括華盛頓、紐約和倫敦在內(nèi)全球30 多個城市爆發(fā)了示威游行。在眾多示威者心目中,盧蒙巴是一位為把祖國從帝國主義鐵蹄下解放出來而斗爭的英雄人物,是新殖民主義陰謀的受害者,是因挑戰(zhàn)西方列強霸權(quán)而慘遭不幸。一夜之間,他邁入了自由解放英雄的萬神殿。

的確,盧蒙巴面對的困難是巨大的。比利時在剛果實行的漸進獨立政策遭到失敗,意味著這個地緣廣袤、構(gòu)成復(fù)雜的國家落入一群相互傾軋的政客手中,他們嚴重缺少執(zhí)政、議會運轉(zhuǎn)和行政管理經(jīng)驗,倏忽間不僅要去平息軍隊嘩變,同時還要處理覬覦國家重要財富資源的分離主義運動。

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盧蒙巴本人將剛果推入充滿混亂、恐懼和暴力的局面。從一開始,他所領(lǐng)導(dǎo)的聯(lián)合政府就搖搖欲墜;他自己的黨在議會中所占議席不超過1/4。他沒有任何行動或戰(zhàn)略計劃,習慣于憑一時沖動武斷地做出決策,很快疏遠了許多剛果國內(nèi)自己的盟友。伴隨著他營造出的狂熱氣氛,陰謀和仇恨也滋長著,充斥著他周圍。

他被自己反殖民主義的華麗辭藻沖昏了頭腦,正值剛果亟須各方支持援助之際,他居然在幾周之內(nèi),不僅把比利時,而且將美國、乃至聯(lián)合國都變成了自己的敵人。他向蘇聯(lián)求助,無非是一個機會主義的伎倆,但是,卻引發(fā)了一場冷戰(zhàn)對抗,衍生出危險的后果。蘇聯(lián)的反應(yīng)同樣是機會主義的:在呵呵1960 年,它還沒有什么能力向中部非洲運送軍力來影響局勢發(fā)展,但是,它渴望有這樣一個機會,能夠插手那里的“反帝”斗爭。實際上,蘇聯(lián)對西方利益造成的威脅被夸大了。1962 年,中情局局長艾倫·杜勒斯在電視上承認,美國“高估了蘇聯(lián)在剛果的威脅”。但是,盧蒙巴莽撞行事,輕率地讓蘇聯(lián)卷入進來,使得西方政府確信,必須除掉他才符合西方的利益。聯(lián)合國官員承擔著避免剛果分裂的任務(wù),卻不斷遭到盧蒙巴的抨擊,所以,他們在相當程度上也持有同樣看法。由于卡薩—武布和蒙博托答應(yīng)采取行動反對自己的同僚盧蒙巴,人們顯然舒了一口氣,普遍有一種釋然的感覺。盧蒙巴擔任總理67 天,在這短短的時間內(nèi),他浪費掉了一切善意,而樹起了一批強大的敵人。

盧蒙巴之死的詳情,以及諸多參與其中的同謀真兇,許多年之后真相才大白于天下。40 年來,比利時政府一直聲稱,盧蒙巴之死純屬剛果人自己的事。直到2000 年,在荷蘭記者盧多·德韋特所做調(diào)查的壓力下,比利時當局被迫進行了一次官方正式調(diào)查,結(jié)果在2001 年正式承認比利時應(yīng)“承擔部分責任”。至于蒙博托,這位參與策劃謀害的主要同謀,后來居然也披上盧蒙巴的遮蓋布包藏自己,頌揚盧蒙巴是“杰出的剛果人,偉大的非洲人”。

但是,剛果畢竟為獨立帶來的動蕩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隨后許多年里,這個國家變成了一個戰(zhàn)場,彼此敵對的各個派系、瘋狂搶掠的兵卒、外國軍隊、海外雇傭軍、狂熱的革命者,以及外交團、顧問團等,在這里你爭我奪,相互廝殺。謀求分離的加丹加又掙扎了兩年,直到1963 年,在聯(lián)合國努力下,最終結(jié)束了分離主義行動。

接著,到了1964 年,曾經(jīng)是盧蒙巴根據(jù)地的剛果東部爆發(fā)了叛亂起義,其規(guī)模之大,在剛果歷史上實屬空前。在長達三個月時間里,利奧波德維爾政權(quán)對全國一半國土失去了控制。盧蒙巴舊部在斯坦利維爾建立了“剛果人民共和國”,下令大規(guī)模處死職員、教師、公務(wù)員和商人,這些人被視為“反革命分子”或“知識分子”。至少有2 萬名剛果人失去了生命,其中許多人是在盧蒙巴塑像下被極其殘忍地當眾處死。

為避免剛果分裂,美國和比利時開展了大規(guī)模救援行動,提供戰(zhàn)斗機、運輸機、反叛亂專家和數(shù)百名技術(shù)人員。在中情局支持和贊助下,身為古巴難民的飛行員、歐洲籍機械技師等受雇組成了一支空軍戰(zhàn)斗部隊。此外,一支由冒險家、亡命徒、無業(yè)人員并包括一些主要從羅得西亞a 和南非征募來的職業(yè)士兵混合成的大雜燴,湊成一支雇傭軍。

瀕臨失敗之際,斯坦利維爾政權(quán)抓捕了300 多名比利時和美國人質(zhì)。比利時派出傘兵部隊,乘美國飛機空降在斯坦利維爾,實施營救人質(zhì)行動。總計約有2000 名白人從剛果東部地區(qū)撤離。另有約300 人,包括生活在邊遠前哨地區(qū)的傳教士,慘遭殺害。雇傭軍和政府軍擊退了反對派叛軍,同時大肆燒殺搶掠,犯下了駭人聽聞的累累罪行??傆嬒聛恚?964 年叛亂事件中,死亡人數(shù)估計達到100 萬。

在利奧波德維爾,政客們重新開始了他們的爭吵和陰謀。1965 年,軍隊總司令蒙博托再度站了出來,中止一切政治活動,由其本人擔任總統(tǒng)職務(wù)。

在當時,此舉似乎給人們帶來了些許緩解苦難的希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