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的童年歲月我完全生活在母系氏族里。爺爺奶奶在南京,爸爸在西安電視臺工作,我和外公、外婆、媽媽一起生活。外公不??吹?,他早先在西南局(中共中央西南局)的一個高干招待所工作,后來到一所離家很遠的外國語學校工作了,一周回家一次。外婆在重慶日報社上班。到我上小學的時候,媽媽從重慶人民廣播電臺調到西安電視臺和爸爸團聚去了,我就被徹底丟給了外公外婆。
1.好強漂亮的外婆
外婆是苦出身的家庭婦女,只有初小文化。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搞婦女解放運動,街道的婦女主任說婦女現(xiàn)在都要工作,不能當家庭婦女,于是外婆就響應號召去工作了。當時的新華日報社就在外婆住的那條街上,于是外婆就去了當時的新華日報社。后來新華日報社遷到南京,重慶原來的報社成了重慶日報社,外婆就在那里,一直干到了退休,現(xiàn)在是重慶日報社還健在的員工中資歷最老的。
外婆和外公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忠厚老實、勤勤懇懇地生活了一輩子,左鄰右舍的關系都特別好,重慶日報社的老員工都知道他們。直到前些年,重慶日報社分福利房都還有我外婆的指標。早先根據(jù)工齡,外婆買了報社的一套二手福利房,我回重慶時看過,有一百零幾平方米。外婆讓我猜猜這套房子要多少錢,我說:“哎喲,您工齡那么長,估計十萬八萬吧?”外婆無比驕傲地告訴我:“一萬!”
我得說重慶日報社是個獨樹一幟神奇的單位,福利和人際關系溫暖得讓人簡直不敢相信這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還能存在的事情。比如“頂職”,爸爸退休了,兒子進報社,有的兒子、兒媳都進去了,一家人好幾口子都在報社工作的比比皆是。我有很多小學同學,他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重慶日報社的。用我媽的話說,重慶日報社有點兒氏族公社的意思。
早些年國企都是這樣,這種社會主義的溫暖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也還算正常。上次回重慶見到那些從小一起玩兒的小伙伴,他們現(xiàn)在都已是中年,很多已經(jīng)是報社的中層領導干部了。其中有一個姓白的哥們兒,現(xiàn)在是報社車隊的副隊長,他在酒桌上喝得有點兒高了,拉著我的手深情地說:“沒得啥子說的,下回兒你再回來,我派凱斯鮑爾去接你!”我震驚了:“我回來就一個人,用不著大客車吧?”他又喝下一杯之后拍著我的肩膀說:“哎呀,車子大點兒,里頭空氣好點兒嘛!”瞧瞧,什么是感情!
重慶日報社的福利特別好,什么東西都發(fā),包括房子。報社有點兒錢就蓋房子,福利房制度延續(xù)了很多年。分福利房是要論資排輩的,外婆的工齡比總編的都長很多,雖然沒有行政職務、沒有黨齡,但工齡的硬杠杠比人長出一大截,沒幾個領導能比。外婆在前兩年才徹底來南京定居,之前是斷斷續(xù)續(xù)地來,因為她離不開重慶日報社那個溫暖的環(huán)境。在報社所有人都認識她,因為曾經(jīng)在幼兒園工作的緣故,都八十多歲的人了,整個報社的人還是都叫她“姚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