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重慶這個城市的印象,主要來自我十二歲之前,之后我就跟著父母到了南京。
那時候的重慶真的是老重慶,至今我對它仍然懷著一種非常特殊的感情,一種想起來就要流淚的感情。面對那座城市,自私一點兒地說,我甚至不愿意看到它的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希望童年記憶中的那座城市永遠(yuǎn)永遠(yuǎn)不要有任何變化,好讓我每一次回到那里都有清晰的記憶可以追尋。
前不久有個導(dǎo)演跟我說他很喜歡重慶,列舉了三條理由:第一,重慶這個城市特別有立體感,山城嘛,依山而筑,正所謂“名城危踞層巖上,鷹瞵鶚視雄三巴”;第二,重慶方言特別有感染力,火暴中透著幽默感,幽默感里透著智慧;第三,重慶的美食。
我贊同他的話。重慶這座城市的立體感是天賜的,在中國城市“千城一面”的今天,重慶無論怎樣都不會變得像其他城市一樣。在其他大多數(shù)城市想買一套能看江景、看山景的房子,恐怕都會比買一套普通房子要貴許多,但在重慶,你想買套看不見江或看不見山的房子,還真不容易。在重慶,哪怕是普通百姓的房子,推開窗,看到的不是江,就是山。嘉陵江和長江的交匯處,就這樣被重慶攬在懷中。因為重慶的路多為盤山而建,所以這里基本上看不到自行車。在我童年的記憶中,自行車是一種高級的娛樂工具,而非交通工具。
說到重慶,我印象最深的是終日陰霾,不見陽光。尤其是冬天,整個一 “霧都茫?!薄6跐忪F之中,又滿是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吊腳兒,一個摞著一個,從朝天門碼頭一直往上摞到山頂,遠(yuǎn)遠(yuǎn)望去,整座城市仿佛就是由吊腳樓組成的。《霧都茫?!?、《一雙繡花鞋》、《重慶談判》這類以國共和談或以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重慶為背景的影視劇里,都能看到這樣的吊腳樓。直到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初期,在重慶拍時代背景為三四十年代的電視劇或電影,選景都并不困難,一九四九年前重慶什么樣,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是什么樣。很多年后,每當(dāng)我看到這樣的影視劇,不管拍得多爛,我都會多看幾眼。
小時候我經(jīng)常去朝天門碼頭,黃黃的江水浩浩蕩蕩地流過碼頭,斑駁的臺階沒在江水里,人站在下邊往上看,一層層的,看不到頭。前年我回重慶,在朋友的陪同下又去了一趟朝天門,朋友驕傲地對我說,重慶會被打造成“小香港”。我去過之后卻很后悔,因為,那里已經(jīng)完全沒有我童年的記憶了。
在重慶生活的十二年,積累了我人生最初也是最真的情誼,直到現(xiàn)在,不曾淡忘。如果我的性格中還有善良的成分,我相信一定是重慶這座城市給我的。后來到了南京,原來的親戚朋友都不在那兒了,沒過幾年又遭遇家庭變故,那時的陰影讓我對兒時在重慶的時光更加懷念。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現(xiàn)在我每次回重慶,看到小時候的朋友都覺得跟親人一樣。
在重慶,街坊鄰居真的就跟親戚一樣。我舉家搬遷離開重慶的時候,很多老鄰居一家老小都到碼頭來送別,直到今天想起這一幕,都讓我熱淚盈眶。不光如此,長大之后每次我回重慶,離開的時候總還有過去的小伙伴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