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戰(zhàn)爭升級:從局部戰(zhàn)爭到大陸戰(zhàn)爭
奧地利和德國曾經(jīng)希望奧塞戰(zhàn)爭可以維持局部化,就如同另一次巴爾干戰(zhàn)爭。但是,軍事同盟與列強競爭從一開始就具有將沖突擴大的威脅。③ 德國敦促盟國奧匈帝國,把握機會在巴爾干半島上掠奪大量利益;而決心防止奧地利進一步壯大的俄國,因為與法國簽訂的互相防御條約而深具信心;法國與英國也簽訂了非正式的防御協(xié)議。但是同盟未必總會講信用,當時也還不清楚是否有其他列強會卷入。戰(zhàn)爭升級的程度,視竭力防止戰(zhàn)爭的政治家們的外交手腕、對情報的利用、對自己復雜的軍事機器的控制,以及他們對所做的選擇——是戰(zhàn)爭還是蒙羞——的感覺而定。
俄國的動員
俄國無法承受另一次如1908年在波斯尼亞所蒙受的恥辱,所以是最直接受到奧地利向塞爾維亞發(fā)出最后通牒所影響的國家。在危機之后,俄國開始實施增兵到220萬人的大規(guī)模軍備重整計劃。首當其沖背負使國家蒙羞之責的伊茲沃爾斯基,已被免去外交大臣的職務,出任駐盟國法國的大使,他的繼任者薩宗諾夫(Sergei Sazonov)對于俄國的泛斯拉夫愛國者指責他遇事懦弱這一點特別敏感。1914年7月,法國總統(tǒng)彭加勒(Poincaré)對俄國進行國事訪問,因為其宴會與演說而興奮不已但又疲備不堪的薩宗諾夫,沒有辦法冷靜處理奧地利與塞爾維亞之間的局勢。在知悉7月24日奧地利給塞爾維亞的最后通牒各項條件時,俄國政府差點命令部分軍隊對抗奧地利。奧地利在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zhàn),俄國倉促下令武裝。奧地利向俄國保證,他們無意永久吞并塞爾維亞,只是想要展示奧地利征討塞爾維亞的決心有多堅決。7月29日上午11點,俄國開始動員與奧匈帝國接壤的四個軍區(qū)。
隨著俄國軍隊的部分動員,軍事技術首次對顯露的危機施加決定性的壓力?,F(xiàn)代大規(guī)模軍隊戰(zhàn)爭的準備,已經(jīng)變成一種非常復雜的事情,必須運用周密的計劃征召數(shù)百萬后備軍人,要將他們編入適當?shù)牟筷?,并配發(fā)補給品和裝備,還要利用鐵路將眾多的武裝軍人和軍備運往前線。動員計劃最微小的改變,都有使整個過程功虧一簣的危險。靈機一動的做法可能足以致命;但個人必須遵照計劃而行,否則就會陷入絕望的混亂之中。
俄國的總參謀部已經(jīng)根據(jù)純技術方面的考慮,絞盡腦汁制訂了動員計劃,而并未考慮他們那些精心策劃的時間表與戰(zhàn)略安排所包含的外交意涵。他們的動員計劃是為了同時對抗德國和奧地利而設計。將軍們向薩宗諾夫與沙皇斷言,如果只部分動員對抗奧地利,將會使整個軍隊亂成一團。此外,眾所周知,俄國軍方必須搶先行動,才能趕上德國的軍事準備工作。如果無法迅速下令總動員,俄國就永遠沒有機會應付德國可能發(fā)動的攻擊。
面對這些技術上無法妥協(xié)的要求,沙皇勉強在7月29日稍晚下令總動員。不過在接到柏林的堂兄“威利”(Willy)發(fā)給“尼奇”(Nicky)的警告電報之后,沙皇又在午夜前撤銷了他的命令。① 在將軍們與薩宗諾夫強烈的懇求之下,沙皇在7月30日早晨再度下達總動員令,以免在與德國之間可能發(fā)生的戰(zhàn)事上誤失先機。第二個列強已經(jīng)無法避免地選擇了主戰(zhàn)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