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當時非常不理性,膽子也很大,再高的股價他們都不害怕,即使有套牢的他們也會把這種恐懼忘得一干二凈,都相信還有上漲空間。證券交易所門前長隊已望不到尾。投資基金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后來指數出現了下跌,高技術股票蜂擁而至之后,一些大的企業(yè)集團又掀起了一場兼并浪潮。如國際電話電報公司、李騰工業(yè)集團等?;鸾洜I積極地換股票,都涌向大紅大紫的熱門股,他們追趕著每一種時尚,他們的目標就是看透每一股的行情,以及價格的擺動。而一些公司則通過兼并一些低市盈率的公司,來蒙騙人們,并制造每股贏利大幅增長的假象。在此情況下,投資大眾不斷推高股價。
面對這種局面,巴菲特幽默地說:“對于投資決策者來說,某種我不了解的技術是至關重要的話,我們就不要進入這場交易之中,我對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的了解程度,并不比我對某些動物的交配習慣的了解更多。”
對于預測,雖然巴菲特聲明自己不會,但分析和提醒還是要的。他在自己辦公室的墻上粘貼了許多簡報,用來時時提醒自己。他預感到,這一切最終要砸鍋。他認為,當前的泡沫膨脹厲害,股票市場中投機的氛圍十分濃厚,真正的意義在分析與決策中的用處相當的小。他告誡自己,股市瘋狂了自己就要出手,盡量避開。于是,1969年5月,巴菲特做了一件讓大家吃驚的舉措,他決定結束投資合伙關系,他宣布隱退了。他不希望因參加自己不理解的游戲而使自己很優(yōu)秀的業(yè)績受到損害。
巴菲特的決定搞得股東們摸不著頭腦,一個個目瞪口呆,許多人失落而且憤怒,并對巴菲特質問道,為什么不在賺錢的時候多買些高科技或電子類的股票。巴菲特說,在華爾街投機風氣正濃的時候,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是可以賺到錢的,這些高科技、電子類股票確實會繼續(xù)上漲,但是,巴菲特又說,自己不敢保證能把這些股票做好,也不想去嘗試一下。
他說:“但是在一點上,我是清醒的:我沒有放棄輕而易舉可以得到的利潤來接受一種我沒有完全理解,沒有成功地應用于實踐,以及可能會導致資本產生重大且有永久性損失的方法?!焙匣锶说玫搅俗约涸摰玫睦麧?,當然,這種利潤可以選擇用股票或者現金的形式獲得。投資者最后無奈地收回了自己的資本份額,然后有些投資者轉投市政債券,有些則由巴菲特推薦給了一位基金管理人,剩下的其他一些成員,包括巴菲特本人在內,選擇了股票,他們把資產轉至1962年收購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形成了新的合伙關系。
后來的事實,很快證明了他當時的決定是多么的正確,他的那些合伙人可能會從心眼里感謝他了。到1970年初,美國股市開始踉踉蹌蹌,一些知名股票開始逐個猛跌。到1970年5月,股票交易所的每一種股票都縮水了近一半。不過,巴菲特在股市最低時又增持了自己控股公司的股票,如運通、伯克希爾。這些公司如今就是財富的代名詞。這是多么靈敏的嗅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