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蟠桃盛會憶當年

老俗事 作者:周簡段


“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這是晚清《都門雜詠》有關古剎蟠桃宮的一首七言詩。雖非佳作,而當年廟會之盛況,倒也令后人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提起蟠桃宮,久居京城的老者如數家珍。此宮又名太平宮,全名“護國太平蟠桃宮”,系道教宮觀。坐落于北京東便門外橋南。始建于明代,后殘毀幾成廢墟,清康熙元年經工部尚書吳達禮重建,殿宇兩層,供奉西王母。其堪稱世界之最的是那座建筑在前殿墻壁上的鰲山,所塑眾仙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或駕云,或徒步;從四面八方趕來為王母娘娘祝壽。

神話傳說農歷三月初三日是西王母娘娘壽誕,循例舉行聲勢浩大的蟠桃的圣會。宮內所居道士,選舉行佛事,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五日,舉辦五天廟會,傾城士女,爭先拈香,并在送子娘娘神龕前用紅線繩拴泥娃娃以求子嗣。

蟠桃宮地處護城河南岸。開廟期間,自崇文門外沿河東行三里之遙,兩岸桃柳掩映,席棚林立,百戲雜陳,紅男綠女,人聲鼎沸。倘雇毛驢代步,所費無幾而可直達廟門,遂令人頓生八仙中之張果老,興沖沖赴瑤池謁見王母娘娘,喝她一壺仙酒,吃她兩個仙桃,聽她幾曲仙樂,然后再騎驢回歸自己的洞府。

既懶得步行又不愿意騎驢者,則可乘船。從崇文門橋頭上船,春風和煦,水波不興,船行款款,偶見魚蝦蹦出水面,或驚動匿于葦叢中的水鳥撲棱棱飛起盤旋于天際,別有一番詩情畫意。至于那技術嫻熟的船家,皆系漕運士兵的后裔,不僅水性好,而且深諳早年漕運的故事,貪官如何虛報,“花產”如何冒領,水賊如何劫奪,種種駭人聽聞的史實,均講得頭頭是道、滔滔不絕,于是其生意火暴。

游船行至蟠桃宮對面石橋下為一大站,稍事停泊,待上滿人后繼續(xù)東行二里至慶豐閘。此闡俗名二閘,乃當年漕運之要道,河寬水深,洶涌澎湃,冷氣森森,凡涉足其間者每多毛骨悚然。久居此處之男童,個個深諳水性,每年趁廟會之際,赤條條聚于閘口,以極高超的戲水技藝博得游人的賞赍。濃施粉黛的太太與小姐們,毫不避諱那些光屁眼兒的“野孩子”,隨意將所佩帶的首飾拋入湍急的水流中,孩子們恰似一條條蚊龍即刻潛入水下,彈指間便鐲子、戒指、耳環(huán)摸上來,物歸原主而笑臉請賞。更有藝高膽大的頑童,像猿猴棲息于樹杈間,相機行事,一旦發(fā)現水中目標,遂凌空翻著跟頭扎進波濤中,動作之迅捷,體態(tài)之優(yōu)美,真不亞于《水滸傳》中所描繪的“浪里白條”張順,其所得賞赍自然豐厚。

全城各檔進香朝圣的花會,亦沿兩岸魚貫而行,臨河獻藝,載歌載舞;另有千百面杏黃色會旗飄蕩于人群中,使蟠桃盛會更顯其熱氣騰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