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馬舞”是春節(jié)期間民間的一種花會形式,多在元宵節(jié)前后表演?!爸耨R舞”亦名“布馬舞”,俗稱“跑竹馬”、“竹馬落子”,早在宋、明間,社火中就有這種舞蹈形式。明代阮大鋮編的劇本《雙金榜》中,也安排有“跑竹馬”舞蹈表演?!爸耨R舞”在中國許多地區(qū)流行,除冀中農(nóng)村外,廣東、廣西、福建,臺灣亦有“跑竹馬戲”。
早年,筆者曾多次欣賞“竹馬舞”。表演者腰間系著馬形道具,分馬頭與馬尾兩截,舞時像是騎在馬上,馬兒忽而徐行、忽而疾馳、跳躍,邊歌邊舞,生動有趣。
“竹馬舞”與冀中一帶的“跑驢舞”大同小異,隊伍有“長蛇開陣”、“龍擺尾”、“跑圓場”、“蝶采花”等十余種。傳統(tǒng)的“竹馬舞”大多化妝為歷史故事中的人物或地方戲曲中的角色,生、旦、凈、末、丑各行當齊全。演員手中的道具,或馬鞭,或刀槍劍戟,或棍棒,根據(jù)人物身份選定。??吹降膭∧坑小度蜃<仪f》、《昭君出塞》、《狀元游街》、《楊八姐游春》、《千里送京娘》等等。表演者通過表情、姿態(tài)和唱腔,表現(xiàn)劇情和人物性格。只舞不唱的稱“跑竹馬”、“竹馬舞”;載歌載舞的稱“竹馬落子”。元宵節(jié)時,夜間表演“竹馬舞”,在馬頭和馬肚中安放上蠟燭或彩燈,在馬脖頸系上五彩串鈴,舞起來鈴聲清脆,燈火輝爆,非常壯觀。
一次我路經(jīng)河北省高陽縣,曾欣賞過表現(xiàn)一個小妞馴馬的“竹馬舞”。四個身著艷麗服飾的小妞騎著“棗紅馬”上場,時而挽韁漫步,時而縱馬奔馳,以健美的舞姿表現(xiàn)少年馴馬手的颯爽英姿。突然,一聲嘶鳴,一匹駿馬狂躍亂跳,驚奔而來。馬上的小妞緊勒韁繩;馬下的小妞緊追不舍,最后終將烈馬制服。這創(chuàng)新了的“竹馬舞”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冀中平原和渤海一帶的農(nóng)村,“竹馬舞”尤為盛行。每逢新春佳節(jié),民間藝人就用竹劈子扎綁成馬形骨架,糊上五顏六色的絨布,經(jīng)過精心設(shè)計,制成尾巴、嘴巴、耳朵、眼睛均能動作自如的小“布馬”,多則幾十匹,少則五六匹,成群結(jié)隊地隨民問花會隊伍擁上街頭,浩浩蕩蕩,氣勢磅礴,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