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曰:“知足之足,常足矣?!彼自捯舱f“知足者常樂”。這是人們通常說服別人或說服自己,求得心理平衡的道理。一味的貪婪是一種頑疾,人生若不懂得適可而止,見好就收,那么人們極易成為它的奴隸,變得不能自拔。
世間萬物能知足就安樂,見好就收,才是真正的謀略。正如《紅樓夢》中第一回就講了“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因嫌官職小而鉆營上爬,結果落得觸犯國法,鋃鐺入獄。這就是貪婪帶來的惡果。
放眼看一些人,在官場上欲壑難填,商場上爾虞我詐,情場上心猿意馬,股場上不知見好就收,最后落得個人仰馬翻,這正是不懂得見好就收的惡果。正所謂“知止所以不殆”,人的欲望是永遠也填不滿的,沒有永遠的常青樹,也沒有常勝將軍,不打持久戰(zhàn),才是為人做事的智慧。
在中國歷史人物中,三國時期曹操當數梟雄之一。他之所以能力挫群雄統(tǒng)一北方,這與他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是分不開的。在歷史上,他被譽為“治世的能臣,亂世的奸雄”。魯迅先生對之也有較為客觀、公正的評價:“說到曹操,人們立刻會想到《三國演義》,而且他長期扮演奸惡的角色,舞臺上也常被當作奸臣的象征,然而這并不是觀察曹操的正確方法……曹操確實是非常有能力的人物,至少是個英雄?!濒斞赶壬薪o予如此高的評價,那么足見曹操身上自有其閃光和杰出的地方。
有一次,曹操揮師進攻被蜀漢軍占領的漢中,初戰(zhàn)告捷后,正在思考下一步部署,此時大將司馬懿進言道:“應立即加緊進攻,乘勝追擊,否則,就會延誤殲滅劉備的時機?!彼抉R懿想要乘勢擴大戰(zhàn)果,將大軍推進到蜀地,消滅劉備蜀漢政權。然而曹操卻說:“人最苦于不足,既已得隴右,何須再貪蜀焉?”(《晉書》)他的這句話是說:不要冒險攻蜀了,應見好就收吧。適時而止,不僅是戰(zhàn)略,更是低調做人的智慧。
在數年后,劉備又攻入漢中,來勢洶洶。這次曹操又親自領兵來戰(zhàn)。劉備采取“以逸待勞”“釜底抽薪”戰(zhàn)術,切斷了曹軍的糧草補給線。精于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曹操對此深感不安。他深知勞師遠征、糧草不濟必然陷于苦戰(zhàn),戰(zhàn)則不利,因此而有退兵之意。晚上,巡夜官前來聽取當晚的口令,他的目光突然落到碗里的雞肋上,信口說了聲“雞肋”,諸將不解其意。
當這句話傳到書記官楊修的耳朵里的時候,他立刻察覺到曹操的心思,便悄悄吩咐士兵們收拾行裝,準備撤兵。有人問楊修何以知之,楊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漢中猶如雞肋,居之無益,不若棄之,是以知之。”后來曹操雖以蠱惑軍心殺楊治罪,但退兵還是照常進行了。此度雖勞而無功,卻也保全了曹軍元氣。
曹操遇事“適時而止,適可而止”,所以,得以維持住了政治軍事的優(yōu)勢,最終奠定了曹魏得勝的基礎。但其子孫們后來不“知止”,才導致了司馬氏的篡權。
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想法,意識會有明顯的差異,特別是對于即將踏入30歲門檻的人來說,這個時候正確面對這樣的變化才是最理智的選擇。環(huán)境的變化要求人們能不斷調整自我,無疑,見好就收的心態(tài)更能清晰地認識外界這種變化。所以,見好就收不是簡單的退縮,而是另謀出路,是一種大智慧的謀略。
另外,見好就收是需要勇氣的。只有那種不思進取者才絕對不可能見好就收,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好”過。既然我們已經取得了成就,積攢了經驗,這時候選擇退出,我們要經得起名利的誘惑,同時也要有挑戰(zhàn)新領域的勇氣,這絕對不比乘勝追擊容易,相反要難得多。
對于正在向30大關邁進的年輕人來說,我們不必過分追求,那樣只會帶來疲憊與不安。珍惜現有的,見好就收,把握當前,不打持久戰(zhàn),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