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者謂古者寓兵于農(nóng),井田既廢,兵農(nóng)始分,考其實(shí)不然?!苤賲楸芍ǎ褐茋詾槎秽l(xiāng):工商之鄉(xiāng)六,士鄉(xiāng)十五;公帥五鄉(xiāng),國子、高子,各帥五鄉(xiāng);是齊之三軍,悉出近國都之十五鄉(xiāng),而野鄙之農(nóng)不與也。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積而至于一鄉(xiāng)。二千家,旅二千人,十五鄉(xiāng)三萬人為三軍。是此十五鄉(xiāng)者,家必有一人為兵。其中有賢能者,五鄉(xiāng)大夫有升選之法,故謂之士鄉(xiāng),所以別于農(nóng)也。其為農(nóng)者,處之野鄙,別為五鄙之法。三十家為邑,十邑為卒,十卒為鄉(xiāng),三鄉(xiāng)為縣,十縣為屬,五屬各有大夫治之,專令治田供稅,更不使之為兵?!麌疲啻舐钥煽级?;如晉之始惟一軍;既而作二軍,作三軍;又作三行,作五軍;既舍二軍,旋作六軍;后以新軍無帥,復(fù)從三軍;意其為兵者,必有素定之兵籍,素隸之軍帥;軍之漸而增也,固以地廣人多;其既增而復(fù)損也,當(dāng)是除其軍籍,使之歸農(nóng)?!S武子云:楚國荊尸而舉,商農(nóng)工賈,不敗其業(yè),是農(nóng)不從軍也。魯之作三軍也;季氏取其乘之父兄子弟盡征之;盂氏以父兄及子弟之半歸公,而取其子弟之半,叔孫氏盡取子弟,而以其父兄歸公;所謂子弟者,兵之壯者也;父兄者,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兵籍,隸之卒乘者;非通國之父兄子弟也。其后舍中軍,季氏擇二,二子各一,皆盡征之而貢于公,謂民之為兵者盡屬三家,聽其貢獻(xiàn)于公也;若民之為農(nóng)者出田稅,自是歸之于君;故哀公云:二,吾猶不足?!抑梢?,固各有兵;而二軍之士卒車乘,皆近國都;故陽虎欲作亂,壬辰戒都車,令癸巳至;可知兵常近國都,其野處之農(nóng),固不為兵也?!杆龉茏拥谋?,見《小匡篇》。
案《周禮>只有大司徒五家為比……小司徒五人為伍……和夏官序官之文相應(yīng),可以見得六鄉(xiāng)各出一軍,并沒遂以外亦服兵役之說。小司徒“乃經(jīng)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yàn)榫木疄橐?,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只說“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凡稅斂之事”。并無所謂乘馬之法;從杜預(yù)注《左傳》,才把他牽合為一,成元年作丘甲注。這是不足據(jù)的。所以我說:兵農(nóng)合一,不但春秋以后不然;就西周以前,也并沒這一回事。這是為什么呢?因?yàn)楣糯娜嗣?,總有征服者和被服者兩階級:征服之族,是居于中央,制馭異族的。這是所謂“鄉(xiāng)”之民。被征服之族,是處于四圍,從事耕作的,這是“遂”以外之民。前者是服兵役的。后者是不服兵役的。鄉(xiāng)民固然也種田,然而不過如后世兵的“屯田”,并不是全國的農(nóng)夫,都可當(dāng)兵;“當(dāng)兵的”同“種田的”,也分明是兩個階級;和向來所謂“兵農(nóng)合一”的觀念,全不相同。天子畿內(nèi),雖有方千里的地方;服兵役的,卻只有六鄉(xiāng);所以只出得六軍;諸侯的三軍二軍一軍,也是這個道理。春秋以前,列國的兵制,大概如此;所以出兵總不過幾萬人。戰(zhàn)國時代,卻就不然了。試看蘇秦對六國之君的話。見《戰(zhàn)國策》和《史記本傳》。
所以這時候,坑降斬殺,動輒數(shù)十萬。這時候,大概全國都服兵役的。所以《孫子》說“興師十萬,日費(fèi)千金,內(nèi)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這分明是按《司馬法》方千里之地,提封百萬井,可得甲士三萬,卒七十二萬計(jì)算的。所以我說:《管子》這部書,可以代表春秋以前的兵制。造《周禮》的人,所根據(jù)的,就是《管子》一類的書;所以只說六鄉(xiāng)的人服兵役,并不說遂以外的人服兵役?!端抉R法》這部書,定是戰(zhàn)國人所造。他習(xí)見當(dāng)時的人,全國都服兵役,并不知道古人不然;卻把古代一部分人所服的兵役,分配到全國人頭上去,所以兵役便那么輕了?!洞呵锓甭丁芬卜高@個毛病。明白這一層道理,便春秋以后兵制的變遷,也了如指掌了。
服兵役的年限,是從三十歲到六十歲?!栋谆⑼āと娖罚骸啊耆鼙??重絕人世也。師行不必反,戰(zhàn)斗不必勝,故須其有世嗣也。年六十歸兵何?
不忍并斗人父子也?!薄锻踔普x》引《五經(jīng)異義》、《禮》戴說、《易》、孟氏《韓》詩說并同?!豆胖芏Y》說: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
似較今文說加重?!尔}鐵論·未通篇》:“三十而娶,可以服戎事。”《后漢書,班超傳》班昭上書:妾聞古者十五受兵,六十還之。似乎把種田的年限,誤作服兵役的年限。參看《白話本國史》第一篇第九章第一節(jié)。
春秋時代兵制的變遷,《春秋大事表》的《田賦軍旅表》,可以參考。又《荀子·議兵篇》的話,很可以見得戰(zhàn)國時代列國兵力的比較,也可以一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兵制的變遷,還有一端,可注意的。便是春秋以前,還注重于車戰(zhàn);到戰(zhàn)國時代,便漸漸趨重于騎兵。所以蘇秦說六國的兵,都有騎若干匹的話。這個原因,大約由于前世地廣人稀,打仗都在平地,到后來地漸開辟,打仗也漸趨于山險地方的原故。參看《春秋大事表·春儀列國不守關(guān)塞論》。晉魏舒的“毀車崇卒”,《左傳》昭元年。是其起源。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這個主義就大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