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提出的禍福辯證對于后世士人的初始影響極大,他認為“?!?/p>
與“禍”并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暗湣笨赊D化為“福”,“?!币材苻D化為“禍”;“正?!钡目梢宰兓癁椤捌娈悺钡模吧贫恕币部梢觥把酢?。
懂得禍福相倚,才能超越時空的局限看待身邊發(fā)生的一切。當禍發(fā)生時,要想到因此而得的福;當福降臨時,也要冷靜地做好面對禍的準備。這樣就能做到災禍發(fā)生時不驚慌失措,幸福降臨也不得意忘形,這就是高明的生存智慧。因此,老子又說:“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崩献又赋觯热坏湼?梢韵嗷マD化,那么,理想的生存智慧應該是:人們可以“剛正”,但不可顯“鋒芒”;人們可以有棱角,但不能傷人;人們要直率,但不能放肆;人們可以有極高超的智慧,但不可炫耀。
既然事物都必然向對立面轉化,福禍必定永遠互相位移,那么,人們在生活中,就必須避免極端化,以防止“物極必反”的狀況發(fā)生。也就是說,既然“福”可能轉化為“禍”,就不必刻意去求“?!?。人只要順應自然,無爭無為無求,不必太過在意“禍”與“福”,就能得到生存的順境和人生的幸福。老子這套生存智慧雖然離現實遠了點,但我們仍可從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東西,掌握禍福相易的“兆頭”。身處福中,要看到禍的危險;身遭災禍,要看到未來將至的幸福。前者可促人采取措施消災免禍,后者可堅定人們的信念,覺得人生還是大有可為。
老子的思想是在豐富的社會經驗中觀察、領悟、總結而產生出來的,他除了本身擁有的智慧,繼承先民的寶貴經驗外,更多的是深入民眾,親身體會,從而得到寶貴的直接經驗,形成自己極其特色的老子哲學思想,不僅對整個中國古典哲學造成很大的沖擊,流傳到現代仍舊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老子生活的那個時代,正經歷著社會的劇變。周王室的日漸衰微,各諸侯國的勢力膨脹,戰(zhàn)爭頻繁,社會秩序處于“禮崩樂壞”的局面。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子提出了統(tǒng)治天下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按取本褪且蠼y(tǒng)治者愛護百姓,能為百姓著想;“儉”則是要求他們保持節(jié)儉的生活作風,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敢為天下先”即做到謙讓不爭,清靜無為。
老子極力推崇“無為而治”,這一思想貫穿了他整個思想的始終。
他認為,圣人一方面重視生命,懂得自愛,不多欲妄做;另一方面,也將功名利祿視若塵土,對百姓一視同仁,循道而治,所以圣人能治理好天下。在老子看來,這種“無為”是最上等的“玄德”。“玄德”的源泉就是萬物之本原“道”,道是無時無處不在的。老子認為統(tǒng)治者只有遵循“道”的規(guī)律來治理天下,即實行“無為而治”,讓百姓都能夠休養(yǎng)生息,天下才可以太平安定,其統(tǒng)治地位也才能得以長存。
老子還以原始社會為藍圖,提出了“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雖然他的這一理想十分消極,也沒能被當時的社會所接受和認可,但卻反映了老子高尚的人道主義思想,以及深邃的極具智慧的哲理思辨,這是我們民族非常可貴的文化財富。
老子認為,人應順其自然,這樣就猶如進入到圣城,如果逆自然而行,便會招來禍患,這就是他“天人合一”的觀點。而且應盡自己的力量,毫不推辭地為民眾服務;盡自己的能力,為社會生產而不據為已有;盡以施人,而不求回報;盡以予人,而不以為是自己的恩德;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不辭辛勞,也不自私自利。
面對世事的紛擾,老子主張人生應該致虛守靜。他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根源。道體雖然為虛,但是它發(fā)揮出來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所以這里的“虛”并不是指空虛無物,而是形容一個人謙虛謹慎,胸懷坦蕩。虛的反面是盈,盈是自滿的意思。自滿會產生許多弊病,會讓人停滯不前,無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