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篇
我是敖嘉悅的爸爸,一名電力部門的高級工程師和專家。自己的職業(yè)與教育實在是沒有什么關系,但見證了自己的女兒從嗷嗷待哺的嬰兒到長大成人,從蹣跚學步到出國留學的過程,從中有些許感悟。
人們常將教育工作者比做園丁,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絕對不能任由孩子自由生長,必須給以正確引導,特別是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但教育方式要隨孩子的年齡增長而有所變化,作為父親,在孩子小的時候,一些直接的說教還管用,但上初中后就越來越不起作用了。還好,孩子的媽媽的耐心、委婉的交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情感方面,既是良師,亦為益友。孩子的成長,只要你能科學引導,一定會按你所引導的方向發(fā)展。
我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對社會發(fā)展起作用的人,做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這是我教育孩子的宗旨。隨著孩子一天天地長大,我經常會給其講講過去的艱苦事例、貧困地區(qū)孩子的生活現狀、資助孤兒上學、為希望小學捐款等。雖然孩子也會參加一些做志愿者或者義工的活動,但是她真正思想上的轉變是因為一次重要的經歷。孩子參加了新東方組織的ATP活動,就是一個能力訓練營。那是高一暑期,她聽到做過留守兒童志愿者的人講述經歷后,回來后非常認真地對我說,說她今后一定要為留守兒童做些事情。從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同齡孩子少有的社會責任心,這是孩子走向成熟的標志。讓孩子從小通過志愿者行動去感知社會、感悟社會,自我教育、自我意識。這些西方的教育方法給我上了一課。
除了社會責任感,還要教育孩子能夠抓住機會,鍛煉、展示自己。上初中的第一課是軍訓,將從沒有離開家的孩子放到軍營半個月,是對家長、孩子的一次考驗。臨出發(fā)的前一天,我們在商場準備行裝。剛好電視播放國慶閱兵,我就結合節(jié)目給孩子講述了什么是軍訓,可能面臨的困難、艱苦,最后指著女兵方隊,跟她說希望她能成為那樣的領隊。15天之后,孩子們用整齊的方隊,向家長們展示了軍訓的成果,敖嘉悅真的當上了領隊,英姿颯爽地走在前面。后來,孩子講述了軍訓的體會,從開始軍訓,就將當上領隊作為了自己努力的目標,除了認真刻苦訓練、做表率,還要積極努力地為班級、同學多做事。教官讓大家自薦領隊,孩子第一個站出來自薦。為了做到最好,每天要比其他同學多練一個多小時。她自己對自己說,就是要吃苦、就是要最好,最終,實現了當上領隊的愿望。
通過這樣一件小事,孩子更堅信了只有努力,才會有成功;做事要完美,就要做到最好。這樣的心理認識對孩子的發(fā)展會起到積極作用,但也加大了孩子學習、工作的心理壓力,這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也驗證了我們的擔心。孩子對自己要求太高,我們做父母的擔心她在美國會因壓力過大而壓抑自己。美國大學的學業(yè)是全世界最繁重的,雖然很是擔心孩子能否盡快適應那里的生活,不過我們寧愿選擇去相信孩子。既然選擇了出國,我們必須鼓勵孩子實現她的夢想,相信她會處理好壓力與放松的平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