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種認為危機也可能有一些積極意義的觀念,聽上去好像讓人覺得冷酷無情。危機無疑是痛苦、困難和險惡的狀態(tài)。我不希望任何人遭遇危機。
遺憾的是,危機是我們生活中無法規(guī)避的一個部分。于是,學會如何在危機面前應對自如,便成了一項至關重要的人生課題。此外,既然無法避開所有的危機,那為何不迎上前去,欣然接受呢?你將很快發(fā)現(xiàn),危機往往會迫使我們在生活中作出早該作出的改變,它是一種催化劑,可引起驚人的正面轉變。
如果我們允許的話。
本書中的那些見解和建議,均以我在幫助個人和組織處理危機時積累下來的觀察資料和經(jīng)驗為基礎。在我所使用的一整套方法中,有一些關鍵的要素,已為他人的研究成果所確證。比如:漢斯?謝耶(Hans Selye)在壓力領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謝耶發(fā)現(xiàn),積極的事態(tài)發(fā)展與消極的事態(tài)發(fā)展所導致的壓力,是不相上下的)、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人類最佳功能領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他發(fā)現(xiàn),只有在竭盡所能來應對挑戰(zhàn)時,我們才能最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活力)和社會學家查理?弗里茨(Charles Fritz)在研究災難期間的人類行為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弗里茨關于災難的重要言論對于你我應當如何應對個人危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如果危機是一件糟糕的事,那災難必定比危機更糟。然而,正如弗里茨所指出的,災難也揭示了有關人類行為的一些真實的方面。同危機一樣,災難能夠將我們人類許多最好的品質激發(fā)出來。危機也能夠做到這一點。
過去一年里災難頻傳,從新聞報導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最讓人觸目驚心的災難,莫過于卡特里娜颶風對新奧爾良地區(qū)的摧殘。在離我家不遠的地方,我曾親眼目睹在我自己的街區(qū)發(fā)生的另一些災難。我住在紐約市,與前世貿大廈所在地僅隔幾個街區(qū)。
因此,我可以就自己的親身體驗——我相信你也曾近距離地目睹過某些災難——來談談我對災難的看法:災難的發(fā)生有時不僅不會導致混亂或更糟的情形,反而會激發(fā)出人性中最好的一面。我們都已看到媒體對災難發(fā)生期間有人趁火打劫等行動所作的報導。盡管容易引起媒體的興趣,但這類行動顯然是例外而非常態(tài)。在災難中,大多數(shù)人會心懷悲憫、大公無私且不辭勞苦地通力合作,以幫助其他受難者。
災難降臨時,能夠將傷害程度減至最低、使普通百姓受到鼓舞并變得高尚起來的關鍵因素是“分享經(jīng)驗”??ㄌ乩锬蕊Z風所帶來的沖擊之所以如此可怕,恰恰是因為洪水本身使人們無法作為一個群體來采取行動,無法共同挑起災難給人們的情感、心理、身體和其他方面所帶來的負擔。
聽上去,危機和災難好像總是很恐怖,實際上也的確如此。相形之下,我們的日常生活如果稱不上恬靜舒適,似乎就算是單調乏味的。不過,如果我們能誠實地面對自己,仔細地審視自己的生活,那么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便是一個迥然 不同的現(xiàn)實。我們日常的平凡生活充滿了沖突、壓力和挫折。即便在不必為瑣細事情與責任煩心時,我們也很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之中,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我們只是得過且過。而且,除去我們的家人、密友以及交往較少的鄰居,我們其實生活在一個碎裂不整的社會之中,鮮少和周圍的人打交道。我們在平時所遭遇的危機與大眾共同經(jīng)歷的種種災難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這里,關鍵的一點是,我們總是把這樣的危機掩藏起來,讓他人——有時甚至包括自己最親近的朋友和所愛之人——無從知曉。
從人們在災難發(fā)生時表現(xiàn)出來的鼓舞人心的英雄主義和戰(zhàn)斗力中,我們能學到些什么東西,并在處理個人生活危機時加以運用?讓我們先來查看一下災難和個人危機的特性有哪些異同吧。
災難使受災者生活中的一切都變得無足輕重。災難使我們的生活變得簡單高效。災難中,最緊迫的需求都是實在具體的,同必須完成的重要工作相比,其他所有需求則作為會讓人分心的小事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請注意,在災難中,同受到最嚴重影響的人一樣,境況糟糕的人只是少數(shù)。所有的人都把注意力放在處境更糟的人身上,整個群體則振奮精神,加入到救援的行動之中。
“同舟共濟”的高尚情操得到弘揚。一個新的群體——受災難影響的人們——挺起身來,去滿足最緊迫的需要。人人傾力相助,使命感油然而生,懷抱的目標不再局限于自身。受災者群體內部因此而形成的緊密的社會凝聚力也會變得十分驚人。
災難是由外在因素造成的,所以人們不會因不幸降臨到了自己的頭上而怪罪他人或是怪罪自己,也不會因此而感到內疚或羞愧。在受災者群體之內,大家都能自由地敞開心扉,真誠相對,并在情感或身體上互相支持。只有在人們因失落而憂傷悲慟、飽受折磨或強烈地感覺到自己被災害奪走了一切時,他們才能體會到這種相濡以沫的真情。
于是,災難救援便出現(xiàn)了兩個關鍵的特點,即彼此盡力分擔,以及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辦妥。和這種面對公共災難時的鎮(zhèn)定表現(xiàn)相比,我們在與自身的危機搏斗時卻往往顯得手忙腳亂。此時,我們會把危機深埋心底,往往因害怕丟臉而在他人面前閉口不提,任憑危機日復一日地擊潰我們。
我來自醫(yī)生世家,自長大以來一直施行直覺療愈法。危機這個字眼在醫(yī)學領域也有其特定的含義,是指發(fā)病過程中的某個特殊時間點,在這個時間點上,病情要么急轉直下,要么在突然之間出現(xiàn)轉機。日常的危機同樣會把我們推到這個岔路口上,在這里,我們的生活可能每況愈下,也可能峰回路轉,其結果取決于我們當時采取了何種行動。寫作本書也是為了幫助你在遭遇危機時做到積極篤定,得勝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