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不僅僅是口語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口才強調豐富的學識和獨到的見解。人的學識就像參天大樹的根,深扎在土壤里,不斷吸取養(yǎng)分,而口才就像大樹繁茂的枝葉,一切綠色、水分、艷麗都來自于根基。沒有學識,口才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就無法存在。
口才的應用極為廣泛,對一位領導來說,既要熟悉與自己業(yè)務有關的知識、情況、發(fā)展等,還要熟悉其他各個方面。與別人交談,不能總是干巴巴的業(yè)務吧,你用什么來開始你的談話呢?"今天天氣真不錯啊!"是不是俗套了一些!說點足球、美國職業(yè)籃球、股市最新走向、國家宏觀政策、汽車、房地產(chǎn)、可說的簡直太多了。
所謂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無論見到哪種類型、哪種出身背景,哪種教育程度、哪種職業(yè)的人,都能投其所好、把話說到點上,都需要有相應方面的知識。很難想象,一位連股票與債券都分不清的領導(夸張一點說),怎么與一位專門從事股票投資的領導談到一起;與一位專門從事房地產(chǎn)開發(fā)的領導打交道,自己恐怕先得學些房地產(chǎn)方面的知識,這樣才不至于連"期房"與"現(xiàn)房"都不知道,貽笑大方。
南北朝的時候,北周人蘇綽一次隨同太祖及大臣前往昆明池捕魚,行至城西漢代曾經(jīng)的屯糧之地,太祖詢問左右,有沒有人知道史實。有人說蘇綽通曉地理,太祖便間蘇綽,蘇綽便詳細說明。太祖十分高興,接著向他問起大地造化以及歷代興亡之事。蘇綽本有善辯之才,又博聞廣識,因此應對如流。太祖聽了更加高興,到了昆明池他竟無心捕魚,馬上回返,將蘇綽留在宮中徹夜長談,詢問治國之道。蘇綽侃侃而談,陳說古代帝王之道,兼述申墨子、韓非的法家學說精要,太祖開始還在床上半臥而聽,后來竟起身整衣正身而坐,而且不知不覺膝蓋移動,到了蘇綽的坐席之前,一直到第二天凌晨,尚不知困倦。早朝時,太祖對大臣說:"蘇綽真是位奇士!我將重用他。"不久便拜他為大行臺左丞,參典機密。從此,蘇綽一天比一天位高權重起來。
歷史上"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的例子是很多的。
楚漢相爭之際,劉邦主力與項羽軍對峙于滎陽一帶,無暇東進,只能派辯士酈食其到齊王那里進行外交活動。酈食其到了齊王那里,對齊王說:"大王知道天下的歸向嗎?"齊王說:"不知道。"酈食其說:"大王如果知道天下的歸向,則大王可以保而有王,但是如果不知道天下的歸向,那么大王就未必能保得住了。"齊王問:"那么天下將歸向何方呢?"酈食其回答:"歸于漢。"齊王問:"先生憑什么敢于這么說?"酈食其便從劉邦先入關中,按當時各路起義軍的約定應當立為王談起,又談及劉邦與項羽的為人高下,以及當時天下形勢、人心背向,終于說服齊王田廣歸順漢王劉邦。后世稱此事說"酈食其下齊七十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