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像雪地上的足跡一般

只緣身在此山中 作者:簡媜


序:像雪地上的足跡一般

這本書需要一個長序。

如果說,出書的意義是要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概念進(jìn)行編輯的話,這個散文集的確讓我苦心積慮。

當(dāng)“萬里天”、“尋常飲水”、“行僧”這三組篇章出現(xiàn)的時候,我根本還沒有開始找出書的“主題”,這些負(fù)載著各種不同意義的文字,仿佛是沙漠中流浪的駱駝隊,不知將夜宿何處?然而,我始終相信,我將賦予它們一個可以討論的旨意、一段可以彈奏出的旋律,一座可以避沙擋風(fēng)的帳篷。

幾乎沒有一天,我不想到這些。忽然,有一個夏日,我希望獨自去近海的港口走一走,毫無準(zhǔn)備地就出發(fā)了。我仍記得那個早晨,跟任何一個早晨一樣,我的臉上留著隔夜的倦容。當(dāng)車子開上高速公路,窗外流動的山景,及山腰上筑著的城堡式住屋,及住屋上在陽臺晾衣服的女人,及女人沒看見的坡地上的野黃花……我用眼睛紀(jì)錄這些,心里在編織一些飛來的感觸,忽然,另外兩組篇章的神思掠過心原,像雪地上的足跡一般地清晰、自然,可以讓我追隨。我放棄了港口以及散步,又原車折返臺北,渴望筆以及稿紙,如干鋪上的魚。

而文字速度卻永遠(yuǎn)跟不上冥思的腳跟,我必須在工作、閱讀、家事……的空隙里收集時間。背在身上的白色大布包幾乎沒有卸下,旅行的時候、約會的時候、喝喜酒的時候,或者自己行過橋頭,走路回家的時候……身上總帶著稿紙,及未完成的篇章,我把歸宿背在身上,如一個新婚的婦。

創(chuàng)作,實在像長途探險,每本書都只是一個驛站。在這本書里,我希望有系統(tǒng)地去整理自己的所思:自然與人之互證(萬里天)、生活之腹育(尋常飲水)、個我生命之淬練(行僧)、天倫之源流(無盡意)、人常之初鑄(無緣緣),以此禮贊讓我存活的世界,向無窮無盡的生命進(jìn)貢。

我尤其費神于“行僧”、“無盡意”、“無緣緣”這三組,因為是長期以來內(nèi)在的繩索,借著禪宗破迷轉(zhuǎn)悟的歷路,為自己“解圍”、“紓困”,希望這一路履痕,亦有助于其他人。很巧的是,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女性,這是無心之遇,也許,在某一處尚未探測的心域,我期待“母者”力量的重新蒞臨,引領(lǐng)生者亦安慰死者,呈現(xiàn)平安的秩序。這可能是另一個主題的契機,等我能力夠壯碩了,再進(jìn)行開礦。

每一組篇章,各有它們生滅與證成的長路,我只是一個紀(jì)錄與編纂的人吧,豐沛的奔赴之聲,響在那些活得心平氣和的人身上,也回音在人世的須彌山上——那座被稱誦、禮拜、攀越、而可能無人能征服的生命之巉巖巔峰。然而,人在山則在,有時見山是山,有時不是山,又何妨?行人更在青山外,多嫵媚的步子,霧迷津渡時投石問路可能就是悟。

謝謝痖弦先生、吉廣輿老師、葉步榮先生,及一個姑隱其名的人。

只緣身在此山中。

 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一日臺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