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價值的鏈條里找不到合適的環(huán)節(jié),價值在漂浮。
一個禍福的鏈條:老實人吃虧,吃虧是福;禍之所伏,福之所倚。聽起來都很辯證,生活里也確實有道理,但在個人價值觀的穩(wěn)定上,卻容易跑偏或漂浮不定。做老實人,但確實吃虧。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就是要努力不讓老實人吃虧,許多人可能想做老實人。但糅合進來的價值觀是吃虧就是福。每個人都追求福,但又恐怕福后面或者福里面藏著禍。理論可以講清,但現實確實難分。有些人是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而更多的人可能是在兩個極端里追求,有的人為了不吃虧,什么事情都不按規(guī)則,比如通過闖紅燈確實可以先人一步。而又有些人是極度的消沉,過一天則講一天,等待著吃虧,等待著從“虧”里面提煉出“?!眮?。
一個苦樂的鏈條:脫離苦海,苦中有樂,樂極生悲,悲喜交加。每個人都想得到不苦,但很多人卻說從苦中可以享受到樂。
學習、生活、工作,以苦為樂是境界。但樂畢竟是追求的目的,怎么又面對另一個價值,叫樂極生悲呢!什么是極,什么程度可以生成悲。所以許多人哈哈大笑時,突然合起了嘴巴,怕生了悲。但緊接著人們還有觀點,悲也好。悲憤出詩人,樂觀的人發(fā)明了飛行器,悲觀的人發(fā)明了降落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悲喜真的難見分曉了。遇到大悲的事情有人在仰天長歌,遇到大喜的事情有人卻痛哭流涕。
一個富仁的鏈條:人窮志短,馬瘦毛長,趨富避貧,為富不仁,為仁不富??隙ㄊ且黄饋?,否則就不是社會主義。人窮了志不短是少數,是英雄,是烈士。但怎么富,富了是什么樣子,可能是缺仁少仁。所以過去我們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富人不僅自己為富不仁,還養(yǎng)活了紈绔子弟,富二代。
就是沒有富三代,因為按照中國的價值判斷,是富不過三代的。
窮人志短,富人怎么個個都那么不仁呢?究竟是富還是窮,怎么找到一個平衡點。
一個考試的鏈條:不能片面實施應試教育或者叫不能片面追求升學率,反對應試教育,應試教育也包含有素質教育或者說不會搞應試教育的人也搞不好素質教育。這些倒不一定是教師們做的,實際上很多教師沒有在這個鏈條上爬來爬去,而是一直堅定地在搞應試教育。之所以有這么環(huán)繞,是因為理論界,那些不斷發(fā)表教育新論的人,觀點在層出不窮。教育家在理論的萬花筒中,變出了職稱和名利,教師們在實踐的定盤星中,通過不變的應試教育獲得了高比例的升學率。
我認為,對這個鏈條必須斬釘截鐵,要是非分明,不能相信應試教育里也有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也離不開應試教育這樣的糾纏。還是人家作家們清醒,“離婚了,就別來找我”,觀點多么鮮明,絕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藕斷絲連。
還有一些鏈條,比如:生與死,生不如死,視死如歸,好死不如賴活著;進與退,勇往直前,縱屈求伸,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以至于)進退維谷。出與人,當仁不讓,出頭的椽子先爛,韜光養(yǎng)晦,等等。許多人一輩子理不順這個鏈條,要么左要么右,無奈、迷茫,等到有些明白,突然又想到了難得糊涂,并且是由聰明轉向糊涂更難。
人們經常表示大家是一個利益上的共同體,就說是一根繩上拴著的螞蚱。不過,就像鏈條一樣,一根繩的位置不同,螞蚱的命運也是不同的。
生活不是寫理論分析報告,價值觀在具體實踐中最難定位。
哪是始,哪是終,鏈條怎么連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