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靜坐戰(zhàn)
剛開始到法國時,我們感覺就像是在度假。后來,德軍突破了防線。面對德軍的狂轟亂炸,我們才意識到可能會在這里喪命。
發(fā)電機計劃——英國遠征軍從敦刻爾克的撤退——作為英國軍事史上的偉大篇章而被世人所銘記。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曾描述這次撤退是“一個由勇氣、毅力、嚴格的紀律、無可挑剔的服務、巧妙的組織及堅不可摧的忠誠所創(chuàng)造的營救奇跡”。但是,這次撤退卻是源于一場軍事災難:在歐洲大陸上,德軍以少勝多,把英法聯(lián)軍打得潰不成軍。
在英國正式宣戰(zhàn)以前,阿道夫?希特勒的軍隊已經再次占領了萊茵蘭,并將奧地利、蘇臺德地區(qū)、捷克斯洛伐克收為囊中之物。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兩天之后,英國和法國發(fā)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國撤軍。同日,最后通牒到期,英法聯(lián)軍與德軍交戰(zhàn)。
9月9日,一支由英國四個步兵師組成的遠征軍起航前往法國,但是在戰(zhàn)爭開始的前幾個月,英法兩國一直采取觀望的態(tài)度,他們與德軍一直維持著一種虛假的平靜,這就是有名的“靜坐戰(zhàn)”或“假戰(zhàn)”。1940年4月9日,德軍入侵挪威和丹麥,這種虛假的平靜被打破。英軍慌亂之中打響了挪威保衛(wèi)戰(zhàn),由于組織無序,這場戰(zhàn)爭注定失敗。結果,戰(zhàn)爭的失敗直接導致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引咎辭職。5月10日,丘吉爾取代張伯倫成為新一任英國首相。
就在同一天,德軍同時入侵波蘭、比利時和盧森堡。聯(lián)軍早已料到德軍會進攻——但他們一直以為德軍會從比利時進攻,進而引起類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消耗戰(zhàn)。雄偉的馬奇諾防線的存在更讓他們對這一想法深信不疑。但是,希特勒的想法異于常規(guī)。在聽取了埃里希?馮?曼施坦因的建議后,希特勒計劃由裝甲坦克師領頭向阿登地區(qū)發(fā)起進攻。裝甲坦克師能夠穿越阿登山脈的山谷、森林地帶。阿登地區(qū)沒有馬奇諾防線的保護,并且只有少量的法國部隊防守。貝當元帥曾經說,阿登是“堅不可摧的,只要我們在那里做一些‘特殊的防御工作’”。但實際上,他們沒有做任何防御工作。德國裝甲部隊轟隆隆地開過了這片地區(qū),駛過了默茲河,并按計劃像鐮刀一樣橫掃四野,將聯(lián)軍割開,一分為二。
隨著空襲的開始和降落傘在中立的比利時及荷蘭紛紛降落,德國的襲擊拉開了帷幕。比利時引以為傲的埃本—埃美爾要塞被德國滑翔機部隊迅速占領。對此,聯(lián)軍迅速作出回應,啟動長期作戰(zhàn)計劃,并派兵前往比利時德爾河阻止可以預見的德軍的進一步進攻。英國遠征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維多利亞十字勛章獲得者哥特勛爵的指揮下,從“哥特防線”撤至法國和比利時軍隊之間的德爾河,并依托該河構建了新的防線。他們預計會在這里遭遇由馮?伯克將軍指揮的德軍B集團軍。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正落入德軍的圈套,更沒有意識到這次戰(zhàn)役的進程——和幾乎整個戰(zhàn)爭的進程——將由更南邊的戰(zhàn)事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