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言傳身教,好父母勝過好老師(4)

其實孩子不必上早教 作者:石娟


 

4.為孩子做敬重長輩的典范

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小教育孩子敬重長輩,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美德,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意義。作為父母,要努力做孩子敬重長輩的典范,使孩子向父母學習,學會尊敬長輩。

電視上曾有這樣一則廣告:

一位年輕的媽媽剛下班回家,就開始忙家務,忙完之后又端水給老人洗腳,老人對她說:“孩子,你累了吧,快歇一會兒吧!別把身子累壞了?!彼呛堑卣f:“媽,不累?!蹦贻p媽媽的一言一行被4歲的兒子看到了,他牢記在心。

一天晚上,兒子一聲不響地給媽媽端來一盆水,雖然他端水的樣子很吃力,雖然盆里的水濺了出來,可孩子仍是滿臉燦爛的微笑。他把水放在母親的腳下,為母親洗起了腳。就在這時,響起了畫面配音:“父母,孩子最好的老師?!?/p>

愛就是這樣傳遞的,孝心就是在父母的榜樣下養(yǎng)成的。想要培養(yǎng)孩子一顆孝敬長輩、尊重長輩的心,讓孩子懂得愛,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要做孩子孝敬長輩的楷模。因為一個行動勝于千句言語,想要教育孩子敬重長輩就自己先做出來,讓孩子懂得向父母學習。

好的榜樣會把孩子教好,壞的榜樣會把孩子教壞。孩子是變好還是變壞,關鍵不在于孩子,而在于父母的示范是對還是錯,從這一點上來看,父母的榜樣作用和示范意義重大。

有這樣一個故事,很好地表明了錯誤的示范會影響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

一對中年夫婦上有年邁的父母,下有少不更事的孩子,可是他們對父母很不孝順,竟然把父母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去住,每天用木碗送給老人一些吃剩的食物。一天,他們看到年幼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感到好奇,就問兒子在干什么,兒子說:“刻木碗,等你們老了,我就用這個給你們盛飯?!?/p>

這對中年夫婦猛然醒悟過來,他們知道自己的不孝行為已經被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于是馬上把老人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還把那只木碗扔掉了,每餐都給老人好東西吃。他們的孩子也慢慢改變了對他們的態(tài)度,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相處。

這個故事對于三代同堂的家庭很有意義:上有父母,下有孩子,不能忽視了對老人的尊敬,不能為了省事丟給老人一個木碗。時刻都要記住,孩子正看著你,你怎樣對老人,將來孩子也會怎樣對你。

◎從小建立長幼有別的家庭關系

現在很多家庭中的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長成了孩子的保姆和侍從,整天圍著孩子轉,大人對孩子稍有照顧不周,孩子就哭鬧、發(fā)脾氣,孩子要是有了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性,談何孝敬長輩呢?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從小就明白自己與父母、與爺爺奶奶的關系,知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是長者,是家里的主事人,不能顛倒主次,任意在家里逞強。

◎從小事抓起,從小事做起

孝敬長輩表現在很多小事上,比如給長輩盛飯、倒水,攙扶老人,給老人讓座。當父母或爺爺奶奶回家時,要求孩子向父母或爺爺奶奶問好;當父母或爺爺奶奶勞累時,要求孩子主動幫助或請父母、爺爺奶奶休息一下;當父母或爺爺奶奶生病時,教孩子學會照顧,多說寬慰的話,替他們做家務等。

孩子在這些小事上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是怎樣對待自己的父母的。如果做父母的懂得從小事抓起、從小事做起去孝順老人,那么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懂得這樣對待爺爺奶奶,對待父母。

如果和老人住的地方相隔較遠,工作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么可以經常在休假日抽時間帶孩子去探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聚聚、聊聊,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這樣對孩子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能幫助孩子逐步養(yǎng)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一天,爸爸問:“魚放哪兒了?”奶奶奇怪地問:“什么,驢放哪兒了,咱們家哪兒來的驢???”小孩子聽了大笑起來,爸爸馬上伏在奶奶耳邊,一字一句地說清楚,然后把兒子叫到房間,對他說:“奶奶年紀大了,耳朵聽不清,咱們不能笑話她。以后和奶奶說話,要說慢點兒,說清楚點兒,知道嗎?”兒子知道錯了,點了點頭。

生活中,這樣的小事很多,你是否以這些小事為契機來教育孩子孝順老人呢?平心而論,敬重、孝順老人的時候,注意細節(jié)最能感染人。父母要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關心父母、體貼長輩的習慣,要注意小事,比如,為媽媽梳梳頭,為奶奶捶捶背等,都是一種孝心的表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