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父母想到培養(yǎng)“神童”,理智就“歇菜”了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成為一個“神童”,以便將來上名校,更有競爭力。因此,一旦想到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神童”,父母就會喪失理智,變得盲目地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這樣做只能苦了孩子。
孩子原本應(yīng)該正常地上幼兒園,無憂無慮地玩游戲,但是有了“神童班”之后,父母就拼命地讓孩子進入神童班,甚至不惜動用自己的人際關(guān)系,想把自己的孩子弄到“神童班”。孩子小小年紀,就被逼無奈,這種學習環(huán)境,對孩子來說是殘酷的。
2010年5月16日,北京某個少兒班“神童班”的班級開始考試,前去報考的人數(shù)多達1 700余名。報名人數(shù)相比同年多出500左右,創(chuàng)下歷史之最。該“神童班”計劃招生30人,錄取率不到1∶60。盡管如此,“神童班”的教育模式仍然對很多家長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大家知道,繼《哈佛女孩劉亦婷》一炮打響后,《耶魯男孩》《輕輕松松上哈佛》《牛津圓夢》等書陸續(xù)問世。望子成龍的父母恨不得馬上造就一個哈佛女孩或耶魯男孩。然而,在一片叫好聲中,一個5歲的青島女孩勇敢地站出來大聲說“不”。
據(jù)報道,小女孩的媽媽是《哈佛女孩劉亦婷》的熱心讀者,也是熱情的實踐者。按照劉亦婷的培養(yǎng)模式,媽媽每天捧著名著追著女兒,讀給她聽。小女孩忍無可忍,捂起耳朵大喊不想聽,表示討厭劉亦婷,還憤怒地抗議:“再也不想聽名著了!”
小女孩原本性格開朗,但在媽媽的強迫式教育下,她變得孤僻暴躁,最后不得不求助于醫(yī)生。家庭喜劇變成了教育悲劇,媽媽好心卻辦了壞事。青島小女孩的抗議和哭喊,但愿能引起千百個渴望培養(yǎng)“神童”、培養(yǎng)“哈佛女孩”或培養(yǎng)“耶魯男孩”的父母的反思。
我們不否認“神童”的存在,但是為了讓孩子進入“神童班”、進入名校而逼迫孩子學習的做法,確實太急功近利了,這種行為難道不是拔苗助長嗎?
誠然,真正的“神童”與遺傳因素的關(guān)系很大,加之早教和家庭的影響,可能比同齡孩子的智商高出一截,但不光是學習好就能成為“神童”,如果情商不高,即使學習再好、知識再淵博,也沒辦法成為一個健全的人,無法適應(yīng)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只不過是一個高智商卻低情商的人。
1 000多名學生報考“神童班”,反映的是家長的急功近利。這樣做很容易使孩子失去快樂的童年,失去燦爛的笑容,失去純真無邪的情感。純真的童年與急功近利的“神童”相比,哪個更重要呢?家長心里一定有答案。
◎快樂的“童年”比“神童”更重要
對家長來說,即使你的孩子比同齡人更聰明,“超前教育”也要慎重,因為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比擁有“神童”的稱號更有意義。
其實就孩子的天性而言,每個孩子都是“神童”。有的孩子擅長繪畫,那么我們可以說他是“繪畫神童”;有的孩子擅長唱歌,我們可以說他是“唱歌神童”。而絕非只有學習成績好、會背詩、會算術(shù)、會英語的孩子才叫“神童”。
即使孩子在某方面有特殊的天賦,家長也不宜給孩子打上“神童”的標簽,因為這樣很可能使孩子成為一群孩子中的“孤獨者”。當孩子失去了快樂的童年,那么再多“神童”的稱號也是沒有意義的。
◎別做“神童”,因為代價太高
重視早教,培養(yǎng)“神童”,實際上是一種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如果成功了,孩子確實風光,家長更為風光,不過在風光的背后,是孩子心靈的扭曲、性格上的缺陷、情感上的孤獨。因為當一個孩子被父母和老師逼著學習時,他根本沒有時間和同齡人交流、玩耍,那么他就成了一個孤獨者,由于缺少交流,他會變得孤僻、內(nèi)向,甚至會在強大的學習壓力下出現(xiàn)心理問題,那么他將來怎么到社會上與人打交道呢?
看看那些所謂的“神童”,他們在進入“神童班”學習的時候,年齡大概在911歲,完全是一個孩子,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對未來沒有明確的規(guī)劃,就像稻田中無辜的禾苗一樣,縱然被農(nóng)夫粗暴地拔了起來,也只是被動地接受著安排,禾苗自己的感受完全被忽視。同樣,孩子的天性受到壓制,個性得不到發(fā)展,這是否也是一種巨大的代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