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4 “后次貸”時期的金融新貴

金融長尾戰(zhàn)略 作者:杜麗虹


次貸危機像一場海嘯,席卷了整個歐美金融界。它摧倒了像雷曼、富通這樣的金融巨頭,重創(chuàng)了AIG、UBS這些曾經“不可一世”的龐然大物,次貸危機無疑掀起了歐美金融業(yè)的重新洗牌。但風暴過后,誰是贏家?是在次貸危機中收購了Countrywide、美林證券、美聯銀行的美洲銀行嗎?是收購了雷曼北美業(yè)務的巴克萊嗎?是收購了富通比利時及盧森堡業(yè)務的巴黎銀行嗎?我們的答案是:都不是。

今天的美洲銀行、巴克萊只是在重復花旗、UBS昨天犯下的錯誤,他們在次貸危機中幸免于難,只是因為作為傳統(tǒng)商業(yè)銀行,它們在資本市場新興業(yè)務上的涉足尚不深,但是在次貸危機中的瘋狂收購和收購后的盲目混業(yè)為他們的明天埋下了危機。

收購本沒有錯,關鍵是收購后是否有能力駕馭這些業(yè)務,并對其進行有效的風險隔離和資本撥備。在金融創(chuàng)新日益復雜的今天,大型金融集團需要對業(yè)務結構進行一次徹底的再梳理,使復雜的業(yè)務能以簡單的方式來運營,使每個業(yè)務的經營模式和風險承擔都變得更加清晰明了,只有這樣,金融創(chuàng)新才不會讓大型金融集團的風險越來越高、越來越難以控制,最終變成一個連監(jiān)管機構和專業(yè)分析師都無法看懂的“黑箱”。

遺憾的是,次貸危機的教訓被錯誤地總結了,多數金融機構傾向于更大范圍的混業(yè),然而花旗、AIG、UBS的事實告訴我們,盲目的混業(yè)并不能夠分散風險,反而可能導致風險的擴散。金融集團需要更加精心的業(yè)務結構設計了,而誰能較早意識到這一點,誰就將成為最早從危機中站起來的企業(yè)。UBS在此次危機中受傷頗深,但這也促使它進行了更徹底的反思,它把“One Firm”的理念變成同一品牌下獨立運營的多個部門,把一味協同變成有限協同,這些改革將使它在未來走得更加平穩(wěn),因禍得福的UBS可能成為危機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不過大型金融集團中像UBS這樣徹底反思的畢竟是少數,摩根、高盛甚至申請變身為金融控股集團,這被很多人認為是華爾街獨立投行模式的終結。我倒認為不一定,在危機中雖然有不少次貸公司、對沖基金倒下了,大型金融機構也紛紛四處求援,但仍有一些業(yè)務結構更清晰的創(chuàng)新機構受到青睞,如一些第三方投資咨詢機構,因其客觀性而受到迷茫投資人的追捧;還有一些專業(yè)化的交易服務商,也成為更加安全的經紀商選擇;一些獨立的私人股權投資機構雖然融資成本大幅上升,但它們仍在此次危機中成為不少金融不良資產的折價收購者。

實際上,次貸危機打碎了大型集團不敗的神話,消費者和機構客戶都不會再因為是花旗、AIG或瑞士銀行的產品就認為無風險了。這雖然是一個“血的教訓”,但卻也有它的積極意義,它將給那些有著更專業(yè)化技能、更清晰業(yè)務模式的中小型機構一次崛起的機會。規(guī)模所帶來的信用溢價在縮小、金融業(yè)務的壟斷性被打破,金融創(chuàng)新將由此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一個更加強調專業(yè)化和結構化的時代 不是指金融衍生品的結構化,而是指金融機構的業(yè)務結構更加清晰明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