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機遇勝于能力

海南農墾復興之道:變革之舞 作者:劉斌


天時、地利、人和,古人認為的取得成功的這三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從變革這個角度來看,需要重新加以理解了。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p>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p>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p>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谷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p>

從此之后,天時、地利、人和的關系擺位就深入人心。但仔細分析,孟子在此所說的中心意思在于治理國家,在給定的外部環(huán)境、資源條件下,通過人心所向,可以達到由弱轉強、得道多助、有戰(zhàn)必勝的結果。

然而,對于一個重大變革的成功,天時、地利、人和哪一個更重要一些呢?

(一)劉備為何失敗

看《三國演義》,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大家都分析曹操占據天時,也就是有利于攻戰(zhàn)的自然氣候條件。孫權占據地利,東吳所在江南擁有富足的土地,地理條件優(yōu)勢明顯。劉備占據人和,管理得人心,順民意,攻戰(zhàn)時能團結一致,人心所向。

按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終應該由劉備來實現(xiàn)統(tǒng)一三國,振興漢室的大業(yè),然而,笑到最終的卻是曹操所領導的魏國戰(zhàn)勝了擁有人和的蜀國和擁有地利的吳國。

看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非絕對,孟子的論述,是在一個相對靜態(tài)的環(huán)境下評價它們三者的關系,如果加上一些實際的變量因素,情況就變了,就像三國演義的歷史結局讓人不太滿意一樣。

天時、地利、人和之間誰如誰,不如誰,講的是重要性問題,但對于成功來講,這些要素應該是必要性問題。如果成功的人99%靠努力和汗水,1%靠運氣,但是沒這1%,之前的努力和汗水基本白搭。

赤壁之戰(zhàn)曹操為何失?。坑兄T葛亮和周瑜的功勞,但關鍵性的天氣因素如果不具備,不在那關鍵時刻出現(xiàn)風向改變的天時,赤壁之戰(zhàn)的結局可能要重寫了。所以說,取地利易,要天時難。

得人和易,得天時難。取地利易,要天時難??照務呦矚g重要性問題,行動者關注難易度問題。

(二)變革成功要等待機遇

德魯克認為成功管理者的習慣之一是知道把時間用在什么地方。時間的管理除了使用、尋找、還有等待。天時是什么?就是機遇!很多時候,不同的機會只有一次,一生也只有一次,轉瞬即逝。

地利靠什么?靠擁有的資源。

人和怎么來?憑領導人能力。

成功的改革,人和、地利、天時都要具備。但是,成功的改革,如果缺少機遇,很可能不會實現(xiàn)。改革的范圍越大,改革的復雜程度越高,天時的重要性就越突出。

海南農墾的改革,就突出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

海南農墾從來不缺少能人志士,也不缺少改革的思路和勇氣。在海南農墾的歷史上,曾經努力推動過多次改革,但都沒有取得真正成功。為什么呢?因為這個系統(tǒng)改革太復雜,必須依靠國家、全省和方方面面的資源支持才可能成功,如果外部條件尚不完全支持,戰(zhàn)略機遇期還沒到,歷次的改革不是走回頭路,就是不了了之。

海南農墾可以在近幾年時間內,開展一次50多年來最大規(guī)模的改革,本身就是機遇所至,省里看到盡快改革的迫切性,國家看到不改不行的必要性,農墾內外有了投身改革的積極性,又有了強有力的領導團隊,從而增加了改革成功的可能性。這些條件遇到一起,共同作用出來,就能形成一個巨大而強烈的“氣場”,促使海南農墾的改革不斷推進。

在變革中,能力是成功的基礎,而機遇是成功的要件。能夠抓住機遇,才能實現(xiàn)目標。

對此,王一新有一段經典的評語:

“機遇是不可能永遠都圍著某一個人轉的,如果不抓住錯過了就麻煩,對我們海南農墾來說,現(xiàn)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都把焦點對準我們,這個時候我們要趁勢而上,要一鼓作氣把該拿下的山頭拿下來,如果錯過了這個機遇,焦點轉移了,很多事就會很麻煩。對國家來說也是這樣的,對每個單位來說也是這樣的,個人同樣如此,每個人都要做有準備的人,機遇降臨的時候緊緊地抓住,不要放棄?!?/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