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1 國際油價波動的微觀機制(1)

石油的邏輯 作者:管清友


經濟學界曾經流傳一個關于大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的笑話。這位大師是貨幣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強調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起因于貨幣數量的急劇增加,而不是產出的急劇增長。1976年,弗里德曼憑借“在消費理論分析、貨幣史和貨幣理論研究領域中的成就和對經濟穩(wěn)定政策的錯綜復雜性的論證”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據說,有一次他給學生上課時發(fā)現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睡覺。于是大師非常惱火,把這個學生叫醒后問他自己剛才在課堂上講了什么內容(據說是關于控制通貨膨脹的內容)。這個學生揉揉眼睛,很鎮(zhèn)定的回答說:“我雖然沒有聽到您剛才講的內容,但我卻知道您的結論,那就是:貨幣是重要的(必須控制貨幣發(fā)行)?!?/p>

我估計這個故事是弗里德曼理論的反對者杜撰出來調侃他的。這個故事同樣可以杜撰一下說說油價。因為現在很多關于油價的分析實在與那個學生的分析一樣,只有一個固定的結論,而問題(原因)和過程經常被省略掉。實際上,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影響油價,其傳導機制又是如何的?恐怕是那些關于這個問題的朋友經常有疑問的地方。我把油價波動機制分為兩個層次,國際油價波動從微觀機制看一方面是生產(供給)和消費(需求)的內生影響,另一方面與市場參與者對市場的“感知”密切相關,后者在期貨市場上尤其明顯。宏觀機制則涉及生產消費的國際格局、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貨幣等因素的影響。

4.1 國際油價波動的微觀機制

4.1.1 生產、消費與油價變化

從長期來看,生產(供給)與消費(需求)因素對本輪價格的上漲階段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如圖4-1所示。

從長期趨勢來看,20世紀60年代石油產出和消費的同步增長與趨于穩(wěn)定的價格相聯系;70年代末產出缺口的突然出現讓措手不及的世界倉皇應對,表現為價格的異常高企;隨后的八九十年代的適應性調整讓石油價格回落并大致維持在每桶40美元以下的水平上,盡管如此,產出缺口并未消除,反倒有擴張的跡象;適應性措施在2000年以后逐漸失效,供需的結構性矛盾不斷積累并升級,這種矛盾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油價之上。

圖4-1 石油產出量、消費量與價格的長期關系

資料來源:根據https://www.eia.doe.gov/數據整理制作。

具體來說,在過去8年間,全球石油需求增長了700萬桶/日,而同期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增產了400萬桶/日,剩余產能迅速下降到危險的水平,而非歐佩克新增的產量不足以遞補老油田嚴重的產量遞減(如圖4-2所示)。市場供需呈現出緊平衡的狀態(tài)。

經驗證明,生產的不穩(wěn)定是石油市場的“頑疾”。從歷史趨勢上看,世界石油日消費除了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過短暫的下降外,大多數時間都保持上升態(tài)勢。生產也是如此,但是其波動幅度要遠遠大于消費。而產量下降是2008年上半年油價暴漲的重要原因。BP的2008年世界能源統計也顯示,全球石油產量在2007年下降0.2%,即13萬桶/日,是2002年以來的首次下降。受到2006年11月以及2007年2月連續(xù)減產的疊加影響,歐佩克2007年的產量減少了35萬桶/日。經合組織國家的產量連續(xù)第五年下降,前蘇聯地區(qū)的產量略有增加(如圖4-3所示)。如果說經合組織國家的產量下降是資源稟賦所決定的產量自然遞減,那么歐佩克國家的產量下降完全是政治決策的原因。實際上,從EIA的統計來看,沙特的原油產量在2005年就已經達到高峰,2006年和2007年原油產量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如圖4-4所示)。盡管投資隨油價走高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原材料、設備和人力成本增加,石油成本也迅速上升,增加的投資未能轉化為產量的增長。

圖4-2 非歐佩克國家的產量和油價

資料來源:BP200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