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下村是閩東的一個偏僻小山村,距離海岸有30余公里。這里的鄉(xiāng)土住宅,多是由中、左、右三路組成的大宅子。它們的外墻封閉,但內部開朗而敞闊;“宅與宅之間相隔也遠,每座房子看上去都獨立、完整而有個性,四個立面都會有隱喻女性的叫做‘觀音兜’式的山墻,輪廓十分活潑而又柔美”①。陳志華先生認為,樓下村住宅的建筑形式,反映出當地婦女參加勞動,并在家庭生活中擁有了相對較高的地位。
位于閩中偏西的永安市安貞堡,是福建常見的大型家族聚居堡寨的一個突出代表。此類建筑反映了福建社會的兩個特征:一是宗族組織強大,二是政府管理薄弱,匪亂易生。這兩個特征,其實仍然是福建“山高皇帝遠”的體現。政府管不到的地方,宗族填補了權力真空。而以維護小集體利益為最高目標的宗族,是容易因田地、水源和風水等矛盾而發(fā)生宗族之間的械斗的。家族聚居堡寨,在此類械斗中常扮演著重要角色。
石橋村,是閩南的一個小山村,村里的大部分建筑就是時下非常有名的客家土樓。石橋村的土樓主要有方形、長方形和圓形3種。李秋香老師揭示了隱藏在這3種土樓背后的歷史動因:方形出現最早,因為當時生存環(huán)境惡劣,需要集整個宗族之力一致對外;長方形于中期出現,具有明顯的外向性,這是由于環(huán)境改善、人口增加、陡坡建房(平地已用盡)和風水觀念共同作用的結果;圓形在后期出現,是由于太平軍給當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使得村民們采用了防御性更強的建筑形式。
培田村,地處閩西,也是個客家人的村落。但是,和石橋村以樸素的土樓為主不同,培田村的住宅是多樣的:從簡單到復雜,有鎖頭屋、八間頭、四點金、兩進式、圍龍屋、九廳十八井等;占地面積,最小的不足100平方米,最大的將近7000平方米;早期的住宅,以夯土墻木構架為主,樸實簡潔,后來的一些商人之家,“質量及品味也越來越高,建筑裝飾日漸繁復,雕梁畫棟異常華麗,尤其是各種磚制門樓,磚雕、灰塑、彩飾格外華麗”②。在這里,李秋香老師為我們解讀了一個有趣而與以往印象不一樣的客家村落。
閩北的觀前村,是順應閩江上游航運業(yè)的發(fā)展要求而形成的一個商業(yè)性聚落。按生存手段來劃分村落部局,也許是觀前村最大的特色——整個村落分為三個小村莊:上坊村,居民主要以放竹排為生;下坊村,居民主要靠撐船為生;中坊村則多經商之人,另外有一部分村民從事挑擔業(yè)。相應地,隨著生存手段的不同住宅質量亦參差不齊,且住宅質量與房主職業(yè)有明顯的對應關系。商人住宅最好,其次是船夫之家,再次是放竹排者的房屋,最差的是挑夫的住房。
這五種鄉(xiāng)土住宅,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福建鄉(xiāng)土建筑和鄉(xiāng)土文化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