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四、楊皮匠之死(1)

說戲講茶唱門歌 作者:談正衡


十四、楊皮匠之死

在所有手藝里,皮匠這個行當最容易和姓氏黏附在一起,“劉皮匠”、“朱皮匠”、“馬皮匠”、“楊皮匠”……要么,就是“老皮匠”和“小皮匠”。外地人不知,我們那里是把绱鞋、修鞋的鞋匠喊作皮匠,比如住堂子巷口的楊皮匠就是。皮匠分兩種,一種是行腳,一種坐店面。坐店面的皮匠不少人腿腳有點殘疾,但楊皮匠不是。

早年,家庭主婦做了鞋幫,納了鞋底,都送楊皮匠那里绱,雖然有的能自己绱,但沒有楦頭,绱得不成形,所以還是交給楊皮匠收拾出來才好看,穿著不窩腳、夾腳。那時,為了耐穿,鞋底必須納得厚。绱鞋時針不易扎透,就須有錐子先在鞋底上扎個眼,然后兩手使兩根針,順著洞眼鞋里鞋外同時對穿過,拉出線,手上一使勁,勒緊;再將兩根扎底麻線抿嘴里,扎第二錐……動作流利合拍,節(jié)奏均勻緊湊,針腳疏密得當,不消半個鐘頭就能绱好一雙鞋。

大冬天里,我們上學路過楊皮匠家屋門,看到他裹著厚厚的藍棉大衣,坐在包著麻袋片的小椅子上,膝蓋上也墊著一塊臟兮兮的麻袋片,整天都埋著頭在做這事。楊皮匠身后的墻面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鞋,下邊有一只側(cè)歪的放滿楦頭的籮筐。只有皮匠們才有滿籮筐的楦頭,楦頭是做鞋定型用的,很重,堅硬而光滑。由前、中、后三部分楦頭拼成一只完整的“腳”,用木榔頭叮叮咚咚敲進新鞋里,然后在鞋后跟各釘一根鞋釘,用鞋底線一拴,往墻壁上一掛,要過上幾天才能把里面楦頭取出來。經(jīng)楦頭定型后,才算是一雙真正意義上的鞋。

除了針線楦頭外,楊皮匠的工具很簡單,一把皮匠刀,一把錐子,一把錘子,一只用來做支架用的齊膝蓋高的“鐵腳”。皮匠刀是曲柄的,“乙”字形,刀口鋒利,半寸厚的鞋底,一刀一刀貼緊鞋邊劃下,切得整整齊齊;又因錐子是“甲”字形,故常聽老中醫(yī)劉延慶調(diào)侃楊皮匠為“甲乙先生”。逢年過節(jié)或季節(jié)轉(zhuǎn)換時,是楊皮匠的生意旺季,送鞋來绱的人很多,往往要排隊等候十天半個月。

那時,楊皮匠專門制作一種釘鞋賣給鄉(xiāng)下人。釘鞋與老式棉鞋相似,俗稱“兩片瓦”,高高的鞋鼻,厚實的細白布做鞋幫,打蠟的麻線納的千層底,鞋襯里是細軟布。為了防潮,防滲水,夏天,楊皮匠要給鞋幫和鞋底涂抹三次以上桐油;每涂一次,必須經(jīng)過自然風晾干,然后再上一層桐油。鞋底綴上乳頭狀的鐵釘,起防滑作用。鄉(xiāng)下農(nóng)民大多買不起膠鞋,雨雪天都穿自編草鞋,但是既不耐穿又不耐寒,而釘鞋的結實耐用是草鞋不能比的,卻又沒有膠鞋昂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