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繼續(xù)深究前面這個例子,讓我們來虛擬問答一下──當這個學生問我:“我只是個學生,我該怎么出國旅行?”
我會繼續(xù)問他:“你為何想要出國去旅行?”
“因為環(huán)游世界是我的夢想!”
“你為何想要環(huán)游世界?”
“因為我想增廣見聞!”
“難道只有出國旅行才能增廣見聞嗎?”
通常問到這里,真正的問題就顯現(xiàn)了,表示他又陷入了另一個思想陷阱里:出國旅行=增廣見聞=完成個人成就,于是解藥就很簡單,舉例來說,想一下“增廣見聞”的方法有哪些:看書、聽演講、看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單車短程旅行、火車之旅、徒步登山旅行等等;另外,完成個人成就也不是只有增廣見聞這一項,還有很多方法,這些都要靠你自己發(fā)揮想像力,幫自己開展出更多可能的途徑出來,否則依過去的舊思考,是永遠到不了你想要去的點上。
可能會有人問,單車短程旅行不及出國旅行收獲多吧──這又是一個錯誤的命題,一個人閱歷是否豐富,跟他去了幾個國家并沒有直接關系,因為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去過很多國家,但他的思維并沒有多大的不同,因為他總是帶著舊思考去新地方,老愛把意大利面拿來跟北京炸醬面比較哪個好吃,根本沒有以全新的感官去體驗截然不同的國家,這樣的人就算把全世界都走完了,他只是擁有很多“到此一游”的照片,他的本質(zhì)什么也沒改變。但一個有著開放心胸的人,即使是到住家附近走走觀察,他就會發(fā)現(xiàn)今天跟昨天截然不同,梭羅的《瓦爾登湖》不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曾經(jīng)有個學生問我:“你能否推薦希臘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我反問他:“你能推薦你家附近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嗎?”
他居然說:“我家附近很無聊,沒什么好玩的。”
于是我回答他:“那你遠赴希臘也會覺得沒什么好玩的,因為如果連你家附近有什么好玩的,你都沒有去用心探索,那么你的麻木感官,也無法幫你探索希臘有什么好玩的。”
埃默森(RalphWaldoEmerson)說的最到位:“我們走遍世界去尋找美,但我們必須把美帶在身上,否則就無從尋找。”
波特萊爾的詩《旅程》提到:“我們看到了星辰、海浪,我們也看到了沙;盡管有許多震撼和突如其來的災難,還是百般無聊,跟在這里一樣(引自《旅行的藝術》,阿蘭·德波頓著)”。
阿蘭·德波頓亦說過:“王爾德說,倫敦是沒有霧的,因為惠斯勒(Whistler)把這霧畫了出來,倫敦才有了霧;就像梵谷(VincentvanGogh)之后,普羅旺斯才有絲柏……尼采在讀了德梅斯特的作品后贊嘆:有些人就是知道如何利用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讓自己成為沃土,結(jié)實累累,一年可采收三次,化腐朽為神奇”,所以旅行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tài)、敏銳的觀察,而非旅行地遠近與否,如果你看不到你家鄉(xiāng)的獨特之美,你就算到了南極北極也一樣覺得無聊。
“利用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讓自己成為沃土”。另一個經(jīng)典的例子在《哲學家教你學會過一天(BreakfastwithSocrates:ThePhilosophyofEverydayLife)》書中的一段描述:“烹飪就是哲學,因為當你在幫瓢瓜刮皮時,你會利用那段時間進行反??;準備食材時的分析特質(zhì),會進一步被帶入到烹調(diào)過程,這過程就像哲學一樣,是將半直覺的東西轉(zhuǎn)變成構思周全的東西,一件經(jīng)過徹底研究并讓別人得以消化吸收的東西,在變成一道佳肴的過程中,你的食材被賦予了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