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堂 不論斷,不貼標簽,沒有成見,以事物的原貌待之
【貼標簽,等于把廣大的世界框進很小的視野里,以管窺天】
我記得2007年下半年,第一次在北大教課的時候,放了一小段《The Secret》影片,解釋什么是以“吸引力法則”來創(chuàng)造新事物時,有學生問我這影片是唯心論還是唯物論?我當場傻了,因為在我過去的學習之中,我從沒有以這樣的角度去區(qū)分信息,這影片對我而言,重要的是吸引力法則如何運用在我的生活、我的創(chuàng)作中,至于這影片是什么論,或許連創(chuàng)作這部影片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也不關心。
于是我反問這位提問的學生:“這部影片究竟是唯心論還是唯物論,影響到你看待這部影片的價值嗎?如果有影響,那就是你‘貼標簽’的思考方式,改變了這部影片對你的意義,與這部影片本身是好、是壞,完全無關。”這讓我想到電影《心靈印記》(SCREAM OF THE ANTS,有的譯為:螞蟻的尖叫) ,一對情侶到印度旅行,兩人手持一臺攝像機在同一輛人力車上,攝像機到女子的手里,鏡頭里都是鮮花、紗麗,但攝像機一到了男子的手里,鏡頭里盡是垃圾、肢障孩童──在同一條路上,兩個人看到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但印度的全貌其實是鮮花、紗麗、垃圾、肢障孩童的總合,這就是二元對立世界的特征,每個人只看到自己眼中的世界,看不到全貌。
所以當我們不以二元對立的角度看世界,不貼標簽,不去分類,不選邊站,我們看世界的視野才不會被自己狹隘的眼光遮蔽了另一個大半。我們要先學會從舊的思考點到對立的思考點,然后在兩端點之上看全貌,再進一步練習:不以任何“既有的成見”、“別人的意見”來看待人事物,亦不以人廢言(我經(jīng)常收到讀者來信問:“聽說奧修很受爭議,他的書能信嗎?”這樣的問題。我的回答一律是:你得自己去看了書,自己去判斷,不要以片面聽到的訊息,輕率地封殺了你眼前的信息)。我們得自己親眼看到了、感覺到了、聽到了,思考過了,自己說了算,而不是以訛傳訛,三人成虎──這點幾乎是大部分的學生最需要學習的。過去的教育體制,給了我們“凡事都要找標準答案”,“老師說的、大家說的不會有錯”的慣性思考,于是每看到一件新的人事物,就習慣拿這個新的跟過去舊的、類似的情況做比較、做分類、以偏概全、以此類推,輕率地下結論,并貼上標簽然后歸到舊的類別里。我稱這是一種思考的惰性,造成視野的盲點,久了就眼盲腦僵,本來鮮活的腦袋,就成了“眼前來什么,就以過去的程序反應什么”的機器,從此沒有了接受新事物、創(chuàng)造新未來的可能。
舉例來說,你到了一塊新大陸,眼前來了一個有角、有尾、有翅、兩肢站立的生物,你若急于把它歸類到某一物種的變種,那么就失去了看它全貌的客觀與好奇心,因為它有可能是一個獨立的新物種,與你過去所見過的無關。所以我們在面對急劇變化的未來,保持“不論斷,不貼標簽,沒有成見,以事物的原貌待之”是最重要的第一件事。
從現(xiàn)在開始,我們要學會先關耳、閉嘴,關掉所有外來意見的紛擾,關掉自動反應的判斷程序,然后用心看,看到全貌細節(jié),看得很深入,看進自己的生命里,與其融合為一,并學會不給任何判斷、比較、分數(shù)、意見、疑問,把眼前的人事物,視為一個遺世獨立的小宇宙系統(tǒng),保持完整地納入自己的總脈絡之中。如此我們才會有海納百川的廣闊人生流域,而不是輕率地貼標簽,然后因挑三揀四地越活越狹隘,導致目光如豆、信息知識偏食,觀點見解偏頗,最終造成心靈意識上的營養(yǎng)不良。
“是否輕易妄下斷語”決定你是創(chuàng)意人,或是烏合之眾。特別是在微博評論盛行的時代,我們很容易染上“不深思,有時連別人的微博內容都還沒看完、還沒看懂、有的甚至看錯,就開始草率地評論、貼標簽”的毛病,久了就會造成評論膚淺化的現(xiàn)象──無建設意義、沒有事實根據(jù),卻最情緒化、最危言聳聽的評論,反而成了媒體或是網(wǎng)友追逐轉貼的內容,劣幣驅逐良幣,那么真心想在微博分享的人,將來可能因為惡意攻擊的評論,關閉了“本意良好、可實時分享生命精彩”的平臺,再這樣下去,我們的網(wǎng)絡世界會淪為一堆烏合之眾大放厥詞、傳染“無意義、無深度”內容的地方,久了整體的文化水平會開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