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他為什么不會急著想談當天發(fā)生的事,他說他老婆不感興趣,她是一個動畫設計師,對政治一點興趣也沒有。她抗議說雖然自己對政治不是那么耳熟能詳,但是她對他及他所做的事感興趣,然而他不買她的賬。
我要這位先生想想某個他認識、對選舉有興趣的人,而他可以與這個人熱烈討論這件事,我告訴他:想象一下,在與這個人一道時,你又有什么不同?他相信這是有可能的。然后我就要求他,何妨做個實驗,給自己一個星期的時間,回到家里,假裝他的太太就是那個熱心政治的人,是他認為可以一道談論的人,他答應試試看。
第二個星期,他們夫婦倆是笑著來的?!安虏驴?,”他說,“她不再
那么無聊了!”這位年輕律師的“不溝通”正是為何男人會沉默的一個例子。男人是不是情緒上的文盲?只是一味地做,一直在工作、玩樂、獲得成就,他們沒有情感的語言嗎?這樣的刻板印象忽略了溝通的互動本質(zhì)及“期待”所扮演的有力角色。人們不太說話,并不表示他們沒想什么,而是他們不相信另一個人會有興趣,或很寬容地聽他們要說的。我對這個人的建議是:假裝太太是關心政治的,鼓勵他打破沉默。然而真正的關鍵是他對她的態(tài)度(一種熱忱,肯同她談話的興致)打破了“回避”這個模式。事實上,當我們假設傾聽的對方是感興趣的同時,我們也讓自己變得更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