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四年,廣東道員李濱、福建道員陶范,均因虧空案而畏罪自殺。想一死了之?沒那么容易!雍正指出:“官職家財既不能保,不若以一死抵賴,留貲財產(chǎn)子孫之計?!迸芰撕蜕信懿涣藦R,雍正下令,找他們的子弟、家人算賬!與此相同,廣東巡撫楊文乾、閩浙總督高其倬、福建巡撫毛文銓等,雍正都對犯官“嫡親子弟并家人等”嚴加審訊,最終“所有贓款著落追賠”。個中詳情,《紅樓夢》背景中的江寧織造曹家就是其中著名的例子,這才有后來雍正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謀毒死之說。在一場暴風(fēng)驟雨般的專項整治中,虧空沒了,國庫也殷實了,但雍正也因此落了個好殺的惡名。
在解決了“眼前這點事”的同時,雍正于1723年成立了獨立的核查審計機關(guān)“會考府”,這為后來的整治吏治、反腐懲奸做好了準備。同時暗中安插密探,四處巡訪,即使是巷尾街頭的民間瑣事,他都能馬上知道。滿朝文武官員都擔(dān)心禍及自身,為人處事都格外小心謹慎。另外雍正還建立密折專奏制度,奏折由一種專用的特制皮匣傳遞。皮匣的鑰匙備有兩份,一把交給奏折人,一把由皇帝親自掌握,任何人都不得開啟,也不敢開啟,具有高度的私密性,故稱“密折”。這一下官員之間互相監(jiān)督,并可直達圣聽,官員們更是如履薄冰。吏治由此得以清明,但雍正因此落下個懷疑誅忠的惡名,甚至民間流傳出雍正親自設(shè)計的殺人工具--血滴子的傳說。
在這之后雍正又實行了攤丁入畝、耗羨歸公等政策。所謂攤丁入畝,就是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dāng)?shù)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這項措施有利于貧民而不利于官紳地主。耗羨歸公,更是把以前各級官員的以銀兩在兌換、熔鑄、保存、運解中有一定損耗為由,故征稅時有一定附加費的“小金庫”收歸中央財政。動了這些官員的錢袋。
清欠一事可以講“事關(guān)根本”,成功與否決定了清朝能否安定、安全,也正是因為如此雍正才大動干戈。但是由于他近乎“不近人情”的高壓政策,深深得罪了各級官員。應(yīng)該講這件事情是影響到雍正整體評價的關(guān)鍵因素,他犯的非“民怨”而是“官怒”。
雍正不僅僅得罪了當(dāng)官的,更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文字獄在雍正朝尤其嚴重,他因此落了個好諛任佞的惡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靜案。雍正六年,儒生曾靜因受到明朝遺臣呂留良詩文的影響,銳意反清。讓他的徒弟張熙去找時任川陜總督的岳鐘琪,勸岳反清,結(jié)果被岳鐘琪給舉報了,曾靜因此入獄。
這種謀反的罪名,在當(dāng)時凌遲或者滅九族都是有可能的。但雍正只是下令將審訊曾靜的記錄整理成冊,在其中對民間不利于自己的謠言進行駁斥,起名為《大義覺迷錄》。殺一個曾靜對雍正來講是沒有意義的,雍正要借這個機會重塑自己的形象。而曾靜也很配合,不僅自愿到各地宣講雍正皇帝的“圣德”,而且還寫了一篇《歸仁說》,表達自己誠心懺悔之意。
曾靜案實際上仍然是在給雍正潑臟水,在查抄出來的物品中,大部分都是宣傳雍正爭奪皇位的內(nèi)容,說他如何謀父、逼母、弒兄、屠弟,以及貪財、好殺、淫色等??梢?,此次不是真的要謀反,而是針對雍正個人。而且從曾靜選擇的策反對象來看,他根本就沒期望會策反成功,岳鐘琪擊敗準噶爾兵、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當(dāng)時圣眷正隆,試想,這樣一個人怎么會跟著曾靜造反?曾靜為什么偏偏就閉著眼找上了他?愚下認為,曾靜就希望此事敗露,造成轟動效應(yīng),以使得他的那些資料能夠更廣泛地宣傳。雖然曾靜策反沒能成功,但他已經(jīng)成功了,他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筆,而且更讓雍正著實加了一條罪狀,也使雍正得罪了天下讀書人。這是一個倒槍刺,扎進去見紅,出來時還得多加個血槽子。
雍正得罪的這兩批人,官員和文人,實際上是老百姓的眼睛和舌頭,他們“看到的”和“所說的”,很快就被老百姓復(fù)制、傳播。因此,當(dāng)有“政治目的”的人散播謠言的時候,這些做官的不會加以制止,甚至希望這些謠言傳得越廣越好,把雍正趕下臺最好,甚至有些人還會主動地去編造謠言。很多事情,不是壞在最上面,也不是壞在最下面,而是壞在中間。雍正的丑惡形象在這些官員的“口誅筆伐”中,進入了老百姓的意識中。
老百姓最津津樂道的就是:雍正即位的合法性。民間流傳著雍正將康熙遺詔由原來的“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于四子”。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且不說遺詔至少有滿漢兩種文字,改了漢文改不了滿文,無論傳給誰總要寫個人的名字,例如,傳位于四子愛新覺羅o胤禎,“十字”能改,那名字怎么改?還有的說雍正是其母親和年羹堯私生的,改“康熙遺詔”之事是年羹堯干的。這事情就更搞笑了,年羹堯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中的進士進而走上仕途,而這年胤禎已經(jīng)二十一歲了。與合法性相關(guān)的還有很多傳說,例如,雍正逼康熙傳位給自己,說雍正逼死了自己的母親,殘害自己的親兄弟撫遠大將軍老十四愛新覺羅o胤禵??梢钥闯觯赫褪且粋€靶子,所有的臟水都在往他身上潑。
說實話,我并不關(guān)心雍正是否具有合法性,作為歷史來看,我只關(guān)心他對歷史有什么貢獻。這件事情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在封建社會,老百姓居然如此關(guān)心政治嗎?封建中國江山易主不是什么新鮮事,老百姓管他誰當(dāng)皇帝,誰當(dāng)皇帝都是一樣過日子。那么,為什么當(dāng)時傳聞這么多呢?
很顯然,當(dāng)時雖然雍正已經(jīng)做了皇帝,但自己的位置并不穩(wěn)當(dāng),尤其爭奪皇位的人都還沒有死心。仔細分析這些傳聞都是有政治目的的。修改遺詔,只是為了宣傳雍正不具有“合法性”;“謀父、逼母、弒兄、屠弟”只是為了宣傳雍正“非君子”,這樣的人不配當(dāng)皇帝。而且這些宮廷秘聞,老百姓就是想編都不可能說得跟真事似的,這只能說明這些事情不是始于民間。如果老百姓是聽來的,而且是聽雍正的政敵說來的,這事情可信嗎?
雍正在位期間,自詡“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獵,日理政事,終年不息。僅以朱批奏折而言,雍正朝現(xiàn)存漢文奏折35000余件、滿文奏折6600余件,共有41600余件,平均每天批閱奏折約10件。而且批復(fù)都以紅砂朱批,這說明不是找人代筆,有的奏折上的批語竟有1000多字。著名作家二月河曾如此評價雍正:“康熙、唐太宗,還有秦始皇這些勤政君主,沒一個比得上他的。”可這樣一個“一心為公以天下計”的皇帝,無論是在位的時候,還是身后都留下了惡名。
雍正曾在年羹堯的奏折上批了一段流傳后世的君臣說:“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為君者施恩易,當(dāng)恩難;當(dāng)恩易,保恩難;保恩易,全恩難。若倚功造過,必至返恩為仇,此從來人情常有者。”實際上這對雍正又何嘗不是呢?他一心想造福于民,卻層層受阻,雖然取得了不少功績,卻免不了為當(dāng)世和后世所惡。套用他自己的話講,正所謂“做事易、成事難;成事易、守事難;得名易、保名難;保名易、全名難”。
雍正在位僅十三年,個人認為卻是對整個大清王朝作出貢獻最大的一位皇帝。但這樣一個兢兢業(yè)業(yè),一個一心為公的好皇帝,在位時以及身后若干年之內(nèi)卻備受爭議,實在令人惋惜。但歷史是公正的,近年隨著關(guān)于其相關(guān)史料的逐步公開,大眾逐漸開始接受了這位好皇帝,甚至開始為其“平反”,這很值得欣慰。
雍正的成功,首先在于他摒棄了人情的束縛。在封建官場,所謂的處世哲學(xué),其實就是一部人情學(xué)。這類學(xué)問雖然讓一部分人在復(fù)雜的斗爭之中得以明哲保身,卻讓很多人失去了在歷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機會。以結(jié)果看行為,雍正做的每件事情都是為了整個國家社稷,為了黎民百姓。雖然在世時已經(jīng)背負罵名,雖然他知道自己無力將自己的形象在百姓的口中和文人的筆下更改,但他依然努力地工作著,依然奮力地為了天下而不斷得罪那些不得不得罪的人??上驳氖?,近些年對雍正的評價正在發(fā)生改變,人們正逐步開始轉(zhuǎn)變對他的認識,甚至有很多人已經(jīng)喜歡上他,例如我自己。雍正在后世所得到的認同向我們昭示了一條生存法則: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
為什么雍正一心為天下卻不能得到當(dāng)時人們的認同和理解?為什么最為勤懇的皇帝在民眾的眼中是個不仁不孝的人?為什么雍正做了那么多實事、好事不被民眾所銘,而那些“花花新聞”卻總是讓人津津樂道?原來,為了國家,雍正得罪了當(dāng)時那個國家的大腦和口舌--官員和文人,正是他們能夠決定雍正將以什么樣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雍正的好心沒有好形象,為我們昭示了一條生存法則:你的形象取決于評價者如何評價!